从“义务反扒”到“爱心妈妈QQ群”,从“孔姥姥扶助”到“回归儿童村关爱”,在古城西安,由民间志愿者发起的“草根性”公益活动曾一度生机盎然、有声有色。然而目前,这种状况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当年风声水起的公益组织正逐步萎缩,多数面临生存困境。”近日,一则题为“西安地区民间志愿者公益组织的情况分析报告”网帖一经发出,即引起西安“草根”志愿者的关注和共鸣。注册难、资金缺乏、组织管理非正规……面对一系列困扰,志愿者们呼吁“‘草根’公益急需社会各界扶持”。
活动减少,人员流失,“草根”公益面临萎缩
“目前,西安地区民间公益组织有上百个,但真正经常组织活动的却少之又少。”有着数年公益志愿服务经验的孔斌,是当地最有号召力的“草根”志愿团队——西安公益联盟的发起人,也是西安民间公益界的领军式人物。
2004年,民间公益组织在西安刚刚出现时,对市民来说还是个陌生词语。两年后,在“华商公益互助”发起人丁香大姐、“爱心妈妈”曹爱萍等公益人士影响下,孔斌成立了西安公益联盟。
“正是在这两三年间,西安的‘草根’公益开始萌芽。”一些大的公益组织,如西安义工联盟、西部网公益、“麦田计划”陕西分社、渭南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纷纷成立。进入2007年,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市民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以“华商公益互助”为例,仅2007年一年间,就发展成员1000人以上,志愿者服务时间超过10000小时,组织大大小小活动120多次。“其他各个公益组织,在人数、活动、服务时间、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
然而,2009年1月以后,因为各种因素,西安的“草根”公益进入了停滞阶段。一些知名的民间公益组织,活动开始大量减少、人员不断流失。一批名盛一时的民间组织纷纷解散,其他一些团队如熊宁爱心群、西安儿童村、小蓝帽等至少50个以上公益组织,已经完全停滞,“无活动、无发展、无消息”。
为贴补公益,志愿者们开书店却赔了
最初,西安公益联盟由7名自考生发起成立,如今已拥有1000多名成员,服务范围也从最初的敬老和环保两项,扩展到现在的助残、助教、扶贫、义演等多个项目。然而,随着活动内容的拓展、服务经验的丰富,孔斌反倒感到力不从心。
“资金缺乏、人员流失、管理松散是‘草根’公益发展的三大软肋。”孔斌分析认为。
一般来说,“草根”团队的活动多采取“AA制”,短缺的经费来自内部成员的自愿捐助。“时间一长,谁也负担不起,成员的积极性也开始下降,目前100%的组织发起人都面临个人经济紧张的局面。”
严文曾是“麦田计划”陕西分社的发起人,那时他还是个大三学生。为了推广旨在改善贫困山区孩子教育环境的“麦田计划”,他从简单的图片展和义卖做起,原因是“这两种方式花费较少”。
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很多人被吸引报名加入“麦田计划”。这时,资金成了困扰严文的头号难题。赞助拉不到,只能自己垫,一次活动2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得800多元。“每个月都得向家里要、跟朋友借,有时甚至连泡面也没得吃。”
和严文一样,孔斌同样付出了大量金钱和精力。单是联盟网站维护一项,他个人就投入了两三万元。此外,志愿者衣帽、话费、聚会等花销也不少。为筹集资金,孔斌决定和同伴们开一家书店,希望能以经营收入贴补联盟开销,但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半年后,书店倒闭,还赔进去了3万多元。
“既要出钱,又要出力,由于缺乏正规化的组织管理,公益团队的组织者往往压力很大。”在西安地区,“草根”公益组织没有专职人员,志愿者的管理也比较松散,当工作、家庭、生存与公益之间产生矛盾时,参加活动的人次渐渐减少。
为了说服和挽留成员,孔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跟大家沟通,“最多时,一个月的话费高达1500多元。”在团队核心成员的努力下,西安公益联盟如今已发展到1000多名志愿会员。“虽然人数不少,但每次都能参加活动的人却不多。”孔斌的自豪中透着些许无奈。
即便如此,在西安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中,公益联盟的处境还算是不错。上百家“草根”公益组织中,没有一家人数超过5000人的。部分在500~1000人,更多的小公益组织在100人以下。
“由于组织性质类似,进行的公益活动大致一样,造成了力量分散、志愿者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意识观念的局限,企业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并不算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参加那些由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原因是民间公益影响力太小,达不到宣传力度”。严文最终选择退出“麦田计划”陕西分社。随着他的退出,这一公益组织在陕西的活动陷于停滞。“这也是民间公益的软肋之一——过于依赖发起人的作用,组织架构松散。发起人一旦退出,则满盘皆输。”
“注册难,是一切困难的根本”
“其实,注册难是一切困难的根本。”采访中,不少“草根”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政府对各民间公益组织的扶持仅在于允许“挂靠”,其他一切的组织、管理、活动均由其自行进行,基本处于99%的自我组织实施中。
“这样的公益组织,因为缺少主管单位,在民政局注册就成了不可能的事。”不能注册,就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不能募捐,也拿不到政府的公益项目。“由于没有身份,拿不出公章,遇到事情找当地政府部门协调时常常碰壁。找企业拉赞助,企业也不敢搭理,有时谈好的项目都黄了。”
孔斌告诉记者,根据国务院1998年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草根”公益组织的注册——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的文件中包含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民间社会团体的登记,必须有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登记管理部门,并受两个部门的共同管理。
在这样的管理条件下,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并没有主管部门,往往也找不到挂靠单位,在民政局注册的愿望难以实现。以西安公益联盟为例,虽然曾努力寻找一家挂靠单位,但由于联盟活动涉及的服务范围广、内容多,没有哪个部门愿意出面担任联盟的“业务主管单位”。“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孔斌多次找到相关部门协商此事,但终归无果。
孔斌说,去年年底,广东省已正式出台相关规定,简化了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程序,无须找主管单位或部门挂靠,可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如果我们也能放宽注册条件,去除社会团体注册需要业务主管单位这一条,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期待社会各界投来更多关注目光
“这些问题,‘草根’公益组织没办法自己解决,急需政府的有力扶持和帮助。”公益志愿者们认为,经过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西南大旱、玉树地震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事件和活动,志愿者的作用和精神正在被无限放大,志愿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西安,公益活动也已长期化,在市民中在着良好的社会基础。民间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给予‘草根’组织合理的引导和扶持,势在必行。”严文说。在上海,已成功实施了“公益组织孵化工程”,3年培育“出壳”公益组织11家,运作公益项目近百个,运作资金量近千万元。在深圳,政府通过福彩公益金购买16个公益项目,培育其成长,缩短其成长时间……
“西安能否建立一个集中的公益组织服务中心,在中心里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办公、统一培训、项目对接、企业加入,等等。”在孔斌的设想中,这样的服务中心“很专业、很正规”,能够帮助他们从组织内部进行建设,规避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所有的项目,同时号召引进有爱心的企业,“搭建一个公益和资本对接的平台”。
“同时,志愿者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都急需正规的培训。”孔斌建议,建立一个免费的正规志愿者培训单位,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志愿者组织承办,这样无论是就管理的正规化,还是志愿服务技巧、志愿精神传承培训而言,都能对公益组织的人才培养和整体素质提升发挥巨大作用。
“人人皆参与公益、人人皆志愿者”,是西安公益联盟的目标。孔斌说,希望在1~3年内,将西安公益联盟注册人员发展到5000 ~10000 人,基层单位10 ~20 支。“但是,和所有的‘草根’组织一样,要真正实现规范化运作、走向成熟,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