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3月开始,动物保护课程进入厦门市中小学生的课堂了。在「厦门市爱护动物教育专业委员会」过去4年的努力推动下,现在有14所厦门市中小学的5,000多名学生,每两周进行一小时的动物保护课程学习。学生们在教室里和老师一起了解动物朋友的处境,除了有书面的教材外,老师们也准备了关于动物的公益广告、影片,以及部份的电视节目短片作为辅助教材,引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小狗正在屋内走动,等待着主人回家。下班后的主人,回家后却立刻坐到沙发上,不久后就睡着了。主人完全忘记应该为小狗准备的晚饭,也忘了陪伴小狗游戏。……此时的小狗要如何向主人表达牠的需求呢?」在小学动物保护课程中,同学们要分别扮演小狗和主人等多种角色,以表演的方式,设身处地的理解物种之间的差异以及伴侣动物(猫狗)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学习和伴侣动物相处的方法,也能慢慢地培养学童对其他生命的责任感。
目前,动物保护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还在探索和调整的阶段。在未来的4年内,它将会被推行到厦门全市35,000名中小学生的课堂里。在《小学动物保护》教材中,有《我们的朋友──动物》、《狂犬病有那么可怕吗》、《怎样与小动物相处》,以及《我们做错了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动物保护》等十个章节。从观察身边有哪些动物、牠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开始,随着野生动物、动物表演、流浪动物和皮草等议题的带入,课本图文并茂地呈现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环节,同时深化了小学生对「动物保护」概念的理解。
而《中学动物保护》教材的编写,有着《动物与人类》、《科学饲养与社会责任》、《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规》和《人类行为与动物保护》等章节。教材的主编萧冰表示,中小学动保教材的差异,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编写。小学教材多从图片认识入手,思考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师生们透过图片和课堂活动的互动比较多,课程主要由语文、美术、德育课的老师承担;中学教材则多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也涉及了动物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影响等等内容,主要由生物老师来讲授。
这不是一门新的知识课
参与了中学读本编写的松柏中学副校长邱伟坚说:「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缺失,一个是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另一个是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够强,另外,还有文明教育上的缺失。透过这个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这3种教育产生一种补充的作用。」
萧冰谈到动保课程的设置时,他表示:「从家长和学校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考、中考)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在学校里开设这门在许多人看来是『多余』的课程时,就得十分小心,千万不要让学校觉得会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在每个学年中只安排10个课时,并且尽量多地采用图片、影片进行教学,把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完成,尽量不要影响到学生的其他课业。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让学校清楚地知道动保课程不是一门新的知识课,而是从一个新角度来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命教育,这样校方就会比较支持这个课程及相关的活动了。」
开课至今,学生和老师对这门课程的反应都非常好。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说:「生命教育也包括对人类以外的生命的爱护。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护这些小生命,我想,这个人对生命的意识是很淡薄的,而且他对生命的态度会很残忍、不负责任。这个课程的目的其实不只是关注一种情感的培养,更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