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永锋,本文为作者原稿。《新京报》发表版参见《“海水西调”企业不能自个说了算》)
二十多年前,著名诗人海子写诗有句说,“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现在,有人盼望引来渤海之水,把新疆、内蒙淹没。
这几天,一些西部干旱地区的政府,急不可耐地宣传“海水西调”工程没有任何影响,一些西部干旱地区的企业,毫无惧意地告诉公众海水西调工程其实已经上马,5个工地已经开始开工,渤海的水很快将上升1200米,进入蒙古高原。
无论是官员、专家还是老板,都在夸张地声称这个项目没有任何的不良影响,对国有利,于环境有利,于企业和当地政府更有利。动手施工的内蒙古锡林廓勒盟的企业老总公然表示,这个项目能很快收回成本,而且能挣大量的利润。
这个项目确实挑战着全中国所有环保专家们的水平,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环境神经。估计当前没有几个环保专家能够说清这个项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似乎没有人有办法对负面影响进行研究。甭说对海水进内蒙、穿甘肃、进新疆全路线的生态影响作出正当而准确的评价,就连模拟性地做些小型试验,都可能没法得到经费的支持和项目的许可。
而企业不仅仅早已动工,而且在好几年前,就组织了一大批“水电水利专家”对此项目进行论证,不仅仅项目路线规划得清晰诱人,而且这支被明显商用的专家队伍也赫然成灾,结伙出现。他们摆出一幅可以在任何时候说服任何反对者的姿态来,蛊惑公众的心灵。而同时,据说连产品的下家都通通找好了,只要生产出来淡化后的海水来,根本不愁卖,利润如流水滚滚蔓延。
关于海水西调,公众这几年已经听到诸多胡思乱想者的宏伟计划。只是大家都没想到,现在真的有人暗中开始抽调起来了。这样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悬殊竞赛,除了凸显中国科研队伍和环保组织的诸多问题,更加凸显的是企业急于霸王硬上弓的那种火急火燎的心态。
冷静的人完全可以看出,抱有这种心态的企业,其实心理非常虚弱。不管他们此前做足了哪些政府公关和专家公关,他们骨子里仍旧对这个项目抱有很强大的疑虑,他们心理很清楚这个项目在审批环节一定存在着瞒天过海的行径。即使我们用最好的心思去揣度他们没有欺骗公众投资的想法,相信他们是本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私心去运作这个项目,但我们也仍旧可以看出,这个项目存在着随时可以检查出来的硬伤。有心的人们,应当去逐一核查这个工程的所有漏洞,并将它们通通曝晒出来。
问题在,企业在棋盘上给全国人民将了一大军。中国当前有哪些人能指出硬伤在哪里呢?我想,至少“未环评先上马”就足以叫停这家企业。这个只经内蒙古发改委、辽宁省发改委批准的项目,很可能在玩一些“项目拆卸”的传统游戏,把几百亿元的大项目拆解成一个个投资规模很小的项目,以让当地发改委有权审批之,以让当地环境影响评价公司可在恐吓和利诱下舍命“从了业主们”。
因为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几百亿的项目,无论是企业明投还是政府暗投,其实都需要走相关的论证和审批程序,需要环保部组织的专家审核和批复。仅仅靠企业自个儿组织专家对论证是远远不够的,仅仅让企业自己去组织专家论证再以政府的名义张贴出来也是不够的。这个项目至少要像三峡工程那样,论证上几十年。
有人肯定急切得像马上要溃败前的武士,要是这样,中国西部不成为焦土了?无人可以在那里生存,更无人可能在那里伤害生态和污染环境。但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视角转一转,看一看中国西部的干旱,固然因为这片区域本来就缺水,但更直接的问题是区域内的人在利用水的方式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乱。如果我们多花心思在较正这些错乱上,很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然后再边调理边慢条斯理地讨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即使西部非常需要渤海的水,即使国家发改委也觉得些项目不错,值得立项,那么,同样必须经过更加全面的公众论证,要经受住更加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经受住公众长时间的各个角度地持续质疑和提问。必须召开听证会,必须全程接受公众的监督,必须随时把潜在环境风险给揭示出来,让公众知晓和表决。
628亿元的投资量级,三峡工程当年,南水北调当年,初始投资预算,也不过就这水平。据说三峡工程的建设者的拥有者们现在非常感慨,他们非常感激几十年来的那些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商榷派、质疑者在备受隔绝、孤立无援的拼死作战,那么三峡工程一定不可能建得这么透明、公正、开放和强悍。因此,奉劝被海水西调的巨额利润冲昏了头脑的一小群人们,不管在获得利益的过程中是如何的“没有负面影响”,也不要轻易地把钱砸到工程上,否则,最终的输家,很可能是投资者自己。
写到最后,建议只有一条,建议这个工程,像三峡工程那样,在进行全国的充分讨论之后,再去设计一下全国人大的审批程序;然后,再组织一个国务院海水西调办公室,全程为这个项目披荆斩棘、保驾护航;然后,才轮到中国海水西调工程公司的注册,然后,才轮到这个项目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剪彩和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