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由创造历史的人来书写,北京拉拉社区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来在记录自己过去发生了什么,让历史为自己的身份建构提供力量。”1月3日下午,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史研讨会在京召开,就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历史项目的成果进行研讨。
用口述的方式记录社区的成长历史的方式近年来悄然兴起,“香港同志社区的《她们的女情印记》和上海拉拉社区《我们的爱在记》就已走在前列,比较成熟。”据北京拉拉社区口述史项目负责人罗鸣介绍,拉拉社区口述史项目成果主要分为四部分:北京拉拉社区历史、北京女同(双)性恋社区、组织与同志运动发展、个人故事以及良好实践。她说:“我们想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北京的拉拉社区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以后的同志运动提供参考。”
社会性别研究专家、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刘伯红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意义。她说:“历史应该由创造历史的人来书写。认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探讨人类多元权利很重要。”“尽管法律没有承认同性恋者的权利,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同性恋的事实存在,看到其个人和社区的成长,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她补充道。刘伯红还建议进一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打破圈子局限,采访更多的人,重要历史见证人的口述会使项目更有影响力。
女同性恋者的权利是女性权利的一部分,也是女性主义者一直关心的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研究专家荣维毅说:“女同性恋不被认同的时候,女性主义者为其提供了一个平台。女同性恋与女性主义者是结盟关系,是互动的、相互扶植的。”因此,她认为在项目中应凸显女性主义理论这一背景。此外,她还建议将男同性恋社区与拉拉社区的发展关系在报告中有所体现。
对此,同语负责人徐玢表示,口述史项目会把女性主义者、媒体工作者和男同运动联系,但由于框架限制,并不会将其纳入第一期口述史。
口述历史不只是简单的个人经历的讲述,如何在口述史中把拉拉的个人生命经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是研讨会的另一个焦点。拉拉维权是女同性恋群体面临的更艰难的一部分,她们在生活受到异性恋者异样的或鄙夷的目光,在工作中,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在财产分割时也会因为同性恋身份而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性”研究网络中国资源中心负责人黄盈盈说道:“不同女同的个人经历对拉拉社区有着不同意义,口述历史对不同人的意义也不一样。女同性恋者的个人生命体验与与时代背景关系应该在口述史中凸显出来。 例如,贫困地区的女同性恋者,她们甚至都不知道到拉拉这个概念,口述史对于她们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在口述史中都应该体现出来。”
“拉拉圈之外的拉拉们的维权斗争比较困难,我们机构曾经帮助受到歧视的女同性恋者胜诉,她们并没有顾忌自己的拉拉身份,我们很佩服她们的勇气。 女同性恋的维权要成功,就要发动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历史发展在前进,社会终究会接纳“拉拉”的。北京拉拉社区15年的历史已经很丰富,口述史的记录不妨做一个可行、可实现的战略,然后再去倡导、去推动、去宣传。”公益律师郭建梅建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拉拉社区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宣传拉拉文化、倡导女同性恋权利不懈地努力。如北京拉拉沙龙、les+杂志、“别·性艺术展”、拉拉反家暴、情人节同性婚姻倡导等等,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史项目于200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时间,采访社区活跃人士23人,考察了9个民间小组和活动空间,录音资料超过50小时。该项目主要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其间北京拉拉社区的发展。它试图通过重要事件、个人与时间点反映北京拉拉社区、组织和运动的大致轮廓,为大陆的同志运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来自民间组织同语、拉拉杂志les+、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众泽妇女法律中心等机构的近40位专家与学者参与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