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的秦家坎村,却拥有出奇整洁的村貌,各家院落中,甚至可以看到垃圾分类装置,令人惊奇的是,这还是农户主动要求的。
“你现在所看到的,可以说都是地震之后建出来的。”这是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秦家坎村三组村民,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三年已过,秦家坎村震后出生的漂亮女娃在村主路两旁的自家门前舒服地晒着太阳,身后灰色重建房上都挂着一水的大红灯笼,看上去好似已经抹平了对地震的记忆。
新开垦出的河滩地上的嫩苗,寄托着秦家坎村三组62户人的希望;这回不再种下普普通通的农作物,他们笑称种的有机产品,可是“韩国大白菜”。
河滩不远处可以看到震后搬走的化工企业废址,周边一片黑色;一位一直陪着记者在陇间行走的村干部看着那,说了一句,“总算搬走了。”
化工企业的搬迁也为三组人带来了现实的生计难题:地震后全村房屋99%倒塌,灾后重建家园平均每户农家欠款25000元左右,然全村人均年收入仅在1500元左右,村民意识到,如果不调整生产方式,提高收入,无法归还贷款和借款的局面将无法避免。
2008年9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和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随后,中央再次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求。
三年间,灾区灾后重建变化巨大,然而更深意义上的建却任重道远。
图纸引发的故事
秦家坎村位于四川省绵竹市西北的遵道镇,三年前的地震后全村房屋99%倒塌,死亡51人。
同时这也是遵道镇下辖的十个村中最大也是最远最穷、经济最落后的村庄,全村共3270人,15个队,600亩河滩地,耕地2700亩,人均耕地仅仅8分,主要经济收入为打工和常规种植。
对于三组人来说,地震那天的记忆除了房屋倒塌,家财尽埋之外,全部在陇间的三组人没有人员伤亡,如今谈起来还有几分庆幸。
不过,地震中倒塌的房屋重建工作,让NGO组织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四川灾区办公室的志愿人员留了下来,在村民大会上,他们向村民展示了免费为村里设计的新图纸,与以往的散落不同,他们设计的版本是村民在村里主路两旁集中居住。
不过,规划图上的房子采用环保的免烧砖(空心砖),一水的青灰色,这可没怎么受到村民的欢迎。
“有的村民当时很不满,说这哪里是给人住,这是给猪住的。”回忆起当时的争吵,三组的杨队长还笑了出来,在村里,一般猪圈才是灰色的。
实际上,在当地村落中,一个判断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准,是盖房子的时候在外面贴上白色瓷砖,除了下雨等时候“好收拾”之外,主要是为了气派好看,“像城里一样”。
不过,在五户居民受到队长动员盖起免烧砖的灰房子之外,其他村民也陆续加入了队伍,在2009年6月前,村民已经全部搬入新家,解决了住房重建问题。
根据当地村干部的介绍,按照国家农村住房的重建政策,一家之中,1~3口人,国家给予补贴16000元,4~5人19000元,6人以上22000元。
然而因为灾区在重建时,建筑材料和人工价格飞涨,建房价格从370元/平方米涨到700元/平方米,泥瓦工和木匠日薪也从40~50元涨到80元,小工也要45元。
因此大部分农民除政府补贴的住房款外,都借助于借款和贷款修建新房,平均每户农家欠款25000元左右。
农民意识到,如果不调整生产方式,提高收入,将面临无法归还贷款和借款的局面。
灾后重建的房子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灾后的生计重建和生态重建作为更重要的下一步,摆在了村民和介入重建工作已经2年的NGO组织面前。
生计与生态重建
秦家坎村远离城市,村里既无集体资产,也没有其他主体企业,更没有和别人谈合作的资本,仅靠传统农业生产很难完成生计发展重建。
在外部方面,政府提出了沿山旅游的重建政策,为秦家坎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指导,每年4月满山梨花开放之时,确实有不少人过来农家小院踏青。
不过,解决棘手的生计问题还要暂时从土地开始:三组的人均耕地只有5分地左右,在村民大会的各种探讨之后,三组和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选择了开发河滩地,种上与以往不同的绿色有机蔬菜。
多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才有能力还借款和贷款。三组的杨队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最终决定,村民用土地入股形式来加入“秦家坎合作社”,对接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用合作社形式来管理资金,营运秦家坎生计项目、配套技术、培训等。
其中,收益归秦家坎三组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秦家坎三组利益分配,和再投入生产支出等,加入秦家坎三组合作社的村民共同承担风险;而秦家坎三组村民则全体出义务工投入拓荒,初期整理地震广场劳动。
随着绿十字为村民引入了香港乐施会的项目资金支持,四十亩河滩地上种上了核桃苗,三十亩农田则种上了从村外学习来的有机蔬菜。
记者探访时,田间蔬菜即将成熟,杨队长和各位队上成员算起了“有机蔬菜”和一般农作物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不过他们也有些担心,毕竟农产品[17.85 2.06% 股吧]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组的成员还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绿色蔬菜、无公害养殖、乡村游都要依托村环境,一个村庄环境治理不好,种植出绿色、有机等蔬菜、水果也没有人愿意购买。
而集中居住会令生活污水出现在新房后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夏天臭,蚊子苍蝇多,冬天还好点”,村民希望引入既经济又环保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污水问题,达到“污水不出户,垃圾不出村”。
为此,绿十字和乐施会规划出污水处理系统,推广了垃圾分类。
“他们有很多方法非常厉害。”一位村民对记者表示,“NGO先教育村里的小孩,小孩随后紧盯着家里的大人,拗不过的大人都开始环保,所以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个村比别的地方都干净?”
在长期的设想中,绿十字和乐施会希望以秦家坎村为样板,带动整个绵竹市发展农村绿色经济,甚至可以复制到全国其他的贫困地区;不过想到绿色蔬菜、生态旅游、地震遗址,三组人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合作社第一季的蔬菜能卖出多高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