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国际劳工组织和云南省妇联联合主办的“预防儿童拐卖与关爱儿童安全”社区宣传活动在昆明市五华区王家桥片区举行。从前年起,针对为流动儿童提供安全服务的需要,省妇联与社会组织或社区联手共建的,为流动儿童和妇女服务的工作示范站达到了5个。
现场
医疗、教育咨询备受欢迎
在宣传活动现场,游园活动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参与,他们依次排队,在各个游戏项目前等待参与,游戏的优胜者还可以获得奖票换取奖品。其中,安全知识问答游戏会问出5个问题,答对3题即可获得奖票。“防火电话是多少?”“遇到陌生人敲门能不能开?”活动现场的志愿者将这些安全知识问题穿插在游戏中,在娱乐中重新给他们教授安全知识。一位志愿者对记者说,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知识文化层次较低,因此在平日中授予孩子的安全知识少之又少,很多孩子由于没有家长的教导,时常会到一些危险的地方玩耍,或者单独跑到偏僻的地方待着,很容易给居心叵测的人可乘之机。
在现场的另一边,医疗、教育等咨询台前站满了家长,他们通过对志愿者的询问,逐步了解了我省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的相关政策。居住证办理程序咨询台前,一群居民围着工作人员询问情况。
思考
A
一组数据突显了流动人口对社会服务的急切需求:据统计,我国发生的拐卖案件中,50%都出现在流动人口社区,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复杂,家长无暇照顾孩子,许多孩子在社区随意玩耍,为人贩子的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简称云南连心社区)主任李俊告诉记者,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到处打工,由于打工工作地点离家较远,或者工作时间不定,家长就经常不在家,每天与孩子“聚少离多”,因此造成孩子无人看管的情况。
因此,李俊认为,高发于流动人口社区的拐卖案件,正好突显了流动人口社区对于社会服务的迫切需要。
B
如何安置缺乏关注的孩子?
云南连心社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王家桥片区,省妇联与该社区合作成立的“云南省妇联社区流动妇女儿童服务示范工作站”开展对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目前,这样的工作站已经达到5家。一年来,通过示范站,已为近6500名流动儿童、1500个家庭和300名妇女提供了教育服务,参加服务等工作的志愿者超过300人。
“父母忙工作、孩子没去处、缺关爱,是造成被拐卖的‘潜在’因素。”李俊说,针对于此,云南连心社区立足于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开展图书借阅、功课辅导等活动,为社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娱乐空间。目前,已将服务延伸至4个社区。
此外,还免费开展家长讲座,给家长灌输防拐、关爱儿童等知识。还开办了“绿工坊”,培训流动社区妇女,改善生计,提高生存能力,也给社区家长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时间,以便有时间照顾孩子。“总的来说,就是让家长提高防拐意识,让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时有一个去处。”李俊说。
C
怎么理解社工身份?
“对流动儿童的服务,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有所进步。”李俊却表示,虽然流动人口社区工作一直在推进,成绩也一直在提升。但社工的身份依然没有被广泛认同和肯定,整个社会环境对“社工”二字依然不理解,仅只是单纯地理解为献爱心。因此工作起来也会存在部分阻碍,甚至有的工作人员家属会问,你这是什么工作啊?“而在香港,社工早已是和律师、医生一样,是一份正常的同等工作。”
此外,云南连心社区一直是免费提供服务,因此工作中所有产生的费用都只能靠自筹,通过对一些基金会的经费申请,才能解决工作中的费用问题。不过,李俊也表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大多都是通过具体行动和专业知识来服务,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希望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为低收入人群服务,也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此类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公共回报,能够给予一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建议
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
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介绍,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运作、公众力量参与,作为政府和民众联系纽带的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在其中,为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帮助了许多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在云南,通过群团组织联系政府机构,并协同社会力量进行服务,逐渐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子。但社会力量并不只是慈善活动,还要进一步细化队伍建设,将更多的专业服务引入社区,让更多人享受到社会服务。
向荣建议,我省能尽快建立相应的政府购买专业社会服务的机制,由政府进行投标,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为社区配备专业社会服务,让基层百姓享受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