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单"的真实性--"格桑花"承认"有一些工作没有按照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格桑花"有几本账?--数据混乱的财务报告源于"不同的人手工录入,故经常会发现两个系统不吻合的事件"."小金库"有没有?管理团队合法吗?那些兼职的"秘书长"们违法占用善款怎么办?
……
这些质疑与追问,有的似乎有了答案,有的尚无从知晓。
捐赠者和志愿者们希望,这个曾经一度成为公益组织风向标的社团,能够涅盘,重新纯净。
这是9月12日,中秋节。随着越来越圆的月亮不断升起在夜空,"格桑花"的网络论坛也渐乎平静。有捐赠人表示,"格桑花"管理层对质疑常常答非所问,与其理论无果。
"格桑花"全称"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叫洪波的女士发起,意在通过"点对点捐赠",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经历了5年私下劝募后,于2009年于青海省会西宁注册登记。这次,机构被其内部称为"省协会"时期。之前,它有过无注册期、杂多县协会期、玉树州协会期,管理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延续至今。
8月23日,本报刊发调查报道《"格桑花"被指会员名单造假》,披露了众多"格桑花"捐助人、志愿者和义工不断质疑"格桑花"管理混乱、源头(指注册成立之始)造假的情况,涉及其年审报告与实际不符、会员名单虚假、财务数据混乱等问题。
9月7日,青海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于兰斌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我们已约谈"格桑花"的主要负责人,并向其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网络大战--"两张皮"机构难监管
一场网络口水战在"格桑花"网站上历久不衰,6月以来,唇枪舌剑,爆料不断。只是到了中秋,才稍有停顿。
"格桑花"有众多的捐赠人和志愿者,还有50名"会员".而对关注公益事业的多数人而言,"格桑花"只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社团名称。因为这个美丽的花儿的名字,以及它的发起人曾经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人们对这个社团充满了敬意与感慨。没有谁认真思考过,这个依网络而生存的社团,其治理结构如何?它的管理者是否合法产生?它这些年的工作,又有多少违规?
"我们原来不同意它注册。"于兰斌说,因为不知道一个靠网络开展工作的社团应该怎么做,怎么监管,"后来我们知道它财务公开做得比较好,还有专门的财务公开系统,觉得很多机构不如它做得好,就同意(注册)了".
青海省民政厅有工作人员说,现在一些公益组织热衷于依托网络开展工作,甚至劝募,法规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界定,面对具体问题时,不好把握。
"格桑花"一度被上述工作人员称为"两张皮"社团。按照我国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格桑花"的会员应该以青海省本地人为主,会费收入为其收入之一,活动范围在本省境内。
但是"格桑花"当年由爱心"驴友"发起。"这些爱心人士都不是青海人,遍布祖国各地,无法成为会员,而成立协会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50名以上的本地会员,这怎么办?"有志愿者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只好把过去的助学联系人,主要是青海省内一些学校的老师拉到名单里凑数。"被会员"的老师们自然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所谓的成立大会,没有选举过程,只是过去的一些兼职做公益的人士宣布了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任职人员了事".
而真正为"格桑花"帮贫而坚持捐款的捐赠人、在网络上坚持开展工作的各地"工作站"和"财务部"、"推广部"、"客服部"的志愿者们因为户籍原因无法成为会员,难以对"格桑花"的工作行以有效监督。一位志愿者说,在"格桑花",民主决策几成梦想。
真正为机构工作的大多数人只是可有可无的志愿者,真正的会员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了解协会的运作。协会的决策,由理事长和"秘书处"几名兼职人员决断,重大事宜每每一公开,就会遭到志愿者和义工的"炮轰"和"调查",特别是涉及资金使用的主要决策内容,经常被志愿者找到"问题",被指为亵渎爱心、挪用善款。
"格桑花"一资深义工曾向"公益时报"记者展示其对中国人力观察研究院NGO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格桑花"被曝曾于2010年末与这个中心签约,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交其打理,但不久就被志愿者看出端倪--这个中心原本子虚乌有,真实的收款人是一家文化公司(详见本报8月23日报道)。在质疑发生数月后,这个冠名"中国"的"研究院"才在港注册,且未获得在内地开展业务的资质。
与虚假机构签约,只是几个管理者的决定。当然,在不少志愿者看来,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于是,这个"两张皮"的协会运行了只有一年,即受到志愿者和义工的强烈质疑。
不久,"格桑花"关闭了网上的"义工"系统。这被志愿者们认为是"把多年为西部孩子倾注心血的义工们都踢出去了".
日前,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曾向《公益时报》记者介绍,相关的法规正在修订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特别是互联网公益的发展速度很快".
"格桑花"回应--
"有一些工作没有按照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质疑,"格桑花"管理层面临艰难的应对局面。
8月20日,"格桑花"副秘书长戴玮曾急切地摇着《公益时报》记者的胳膊说:"你帮我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8月23日,《"格桑花"被指会员名单造假》见报后,"格桑花"在其网站刊文--《对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的回应》,就媒体披露的一些问题给出"答案".
这份文稿称,"格桑花官网公示的格桑花《2010年度财务报告》与《2010年度审计报告》口径和数据不一致"系由于"会计账和财务公开系统记账原则不同"及"信息分散、共享不易"等原因造成。
"格桑花"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接受捐赠的笔数多,财务公开系统与会计账务处理系统是不同的人手工录入,故经常会发现两个系统不吻合的事件。"
但是,"格桑花"没有说明为什么在年审报告中的非限定性支出为何能大于收入。在"格桑花"报送青海省民管局的《2010年度财务审计报告书》中,非限定性收入为268.8万元,非限定性支出却达到717.2万元。
北京一家全国性公益机构的资深会计师刘珂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从上述说明中分析,不能排除"格桑花"存在多本账簿的可能。
"会员"名单的真实性亦是"格桑花"说明的内容之一,只是所占篇幅较小。
"格桑花"在上述说明中表示:"2009年底,"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设立时,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经验、缺乏人手、具办人员不会使用网络工具等原因,在工作步骤上有不少不够细致的地方,有一些工作没有按照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
监管机关要求--
限期整改,重新登记备案,重新审计公告
9月7日,青海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于兰斌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我们已约谈"格桑花"的主要负责人,并向其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于兰斌表示,《公益时报》调查采访"格桑花"相关问题期间,"得知相关情况后,我们立即约谈了"格桑花"的法定代表人立新,并向"格桑花"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他们按照法规要求重新核实、规范会员,并按照程序重新登记备案;要求他们彻查财务问题,分析原因并按照期限进行整改,同时重新审计,向社会公示".
立新是"格桑花"管理层唯一常驻西宁的人员,他同时是青海省曲麻莱县人民政府驻西宁办事处主任。9月7日,立新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自己在外地出差,不方便接受采访,待次日回到西宁后会致电说明情况。但直到记者中秋节当日发稿前,未接到立新的回电。"格桑花"对会员被指虚假一事的公开说明是:"我们已经就此事向主管部门主动做了汇报。主管部门本着规范管理的要求,要求我们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员的确认和增补。目前已经安排人员负责此事,对原会员及新增会员一一进行确实,收取会费,制作并颁发会员证,并计划在合适的时候在青海召开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主动汇报"与"立即约谈,责令整改"是"格桑花"与监管机关的不同表述。有志愿者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这两个不同的说法,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协会管理层的本质。做错了不敢承认,违规犯法的事敢做不敢说,这还是公益事业吗?在"格桑花"所公示的说明中,对被监管机关要求限期整改一事更是只字未提。"
捐赠人气愤--
"格桑花"别玩弄我们的感情
中秋节前的一个月,"格桑花"捐赠人"团长"的网帖《玩什么别玩感情》曾一度引发众多志愿者围观和转载,留言很快累加多页。
在这个帖子中,"团长"历数"格桑花"捐赠不透明、项目未经讨论盲目上马导致失败而又不公布原委和善款去向、管理层飞来飞去乱花善款缺乏监管等诸多"往事",表示自己把善款捐给"格桑花""任其提取管理费而无人监督很后悔".
"团长"是西北一家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后勤管理人员,通过帖子向"格桑花"管理人士讨要近几年捐赠的善款。其中说到:"玩什么都行,别玩我的感情;骗什么都行,千万别骗我仅存的善良。都骗了也行,不能还骗我的钱吧!!!"
"格桑花"第一个专职工作人员陈心梅日前亦与《公益时报》记者通话表示,去年4月初离开"格桑花"就是因为质疑其操作"有违良心".陈心梅说,她曾反对将一次"公益探访"的结余经费留作"小金库"的做法,未果,进而感觉"这个公益组织变味"而离开。
家居杭州的陈心梅说,之前一直以"自费志愿者"身份在青海省玉树地区为"格桑花"服务,"所有费用都是我自己出,后来才有了每月千余元的"工资",但我不在乎。后来一次捐助人的"公益探访"改变了我对"格桑花"管理层的看法,他们将30多名捐助人探访受助人后结余的一万多元钱私自留用,给自己报销票据了,并未说明。"
记者发现,类似帖文在"格桑花"网站及志愿者网络中还有多处,均涉及"格桑花"管理层人员未按照内部规定而"胡支乱花",以及多个帮扶项目存在"资金漏洞"及"内幕",包括受帮扶者并非"真正的牧民子弟","还有大量官员子女加入其中"等等。
曾发起并拟任"格桑花"法定代表人的深圳志愿者邓明浩向《公益时报》记者证实,当年赞助"格桑花班"孩子的时候,一共收到6万多元善款,"其中包括我捐赠的10996元",后来这个项目因故中途夭折,但"格桑花"未说明剩余款项用途。
邓明浩说:"我向"格桑花"的洪波他们要个说法,他们全数退给了我,我转捐敬老院了。我想问,这个情况,"格桑花"为什么不向公众说明?是不是没有追问就可以稀里糊涂没事了?剩下的钱呢?"
在"团长"的帖子里,最后的话是"孩子我自己会给钱管下去,用不着格桑花领导费心,你们就费心当民间公益组织的老大。不是五年内要做到基金会吗,加油!还我钱!"
关于"格桑花"的争论还在继续。不过,捐赠人的这些意见,"格桑花"尚无公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