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联合利华(Unilever)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向我表示,今天的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以下简称为“负责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波尔曼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愿意用钱包来投票。”
许多商界领袖发表过类似的言论。消费者们坚称,自己购买的产品既不损害地球,也不产自血汗工厂。
不过,尽管波尔曼的话掷地有声,我仍能从中听出几分沮丧情绪。他表示,还是这些个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领悟到产品符合道德标准的重要意义。联合利华已做出承诺称,到2020年时,其生产的全部棕榈油都将来自能够得到证实的可持续来源。这家英国-荷兰消费品集团正与印尼政府进行谈判,打算投资逾1亿欧元在苏门答腊建立一个加工厂,以便更准确地追踪棕榈油的采购情况。联合利华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回应绿色和平(Greenpeace)针对它和其他企业从印尼一家公司采购棕榈油一事发起的抗议活动。那家印尼公司的生产行为导致一些栖息有猩猩的森林遭到破坏。
保护雨林和善待动物:这两项事业无疑是受到当代负责型消费者推崇的。所以,他们理应对联合利华的举措感到高兴。可事实上,他们对此似乎并不关心。
“有些产品是通过非法砍伐森林生产出的。我们注意到,消费者并不太清楚购买此类产品意味着什么。”波尔曼表示,“他们也不太在意你生产的人造黄油是否来自可持续棕榈油。所以,你必须发起一个消费者教育计划。”
这并不是什么新出现的情况。消费者对市场调研机构表示,他们是在意产品是不是以负责任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但当他们去超市时,所买的产品却同以往没什么区别。这被称为“3:30悖论”:有30%的消费者声称自己是负责型消费者,但真正做到负责任的其实只有3%。
有迹象显示,这种情况正在改变。2010年,世界各地的公平贸易(向农户承诺一个收购底价)产品销售额增长了27%,达到44亿欧元。2010年以后的数字目前尚不掌握。在某些特定的市场,公平贸易产品销售额的增幅相当显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平贸易产品销售额增长了258%。南非则增长了315%。即便是在英国这个全球最大、最成熟的公平贸易市场,销售额也增长了5%。
但公平贸易的总量仍然不大。各方的数字均显示,全球公平贸易销售额仅相当于超市集团家乐福(Carrefour) 2010年销售额的4.4%。当然,家乐福的规模很庞大。不管市场调研机构的研究结果怎么说,负责型消费者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010年,三位驻澳大利亚的学者在《商业伦理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负责型消费者言行不一?》(Why ethical consumers don’t walk their talk)的研究论文。论文对这种“行动与意图的分离”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消费者向市场调研人员表达了自己所认为的、可被社会接受的观点,但掉过头来,自己想买什么还买什么。
第二个解释(也是三位作者更认同的解释)是,消费者确实是想作负责型消费者,但事实证明,他们购物时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他们要么找不到良知产品(ethical goods),要么这类产品太贵,要么就是孩子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那么,既然消费者都不在乎,企业为何要自寻烦恼呢?首先,某些首席执行官,比如伯尔曼和耐克(Nike)的马克•帕克(Mark Parker),真的很担心其产品所需的资源能否得到持续供应。
其次,企业不想再受到社会活动组织的干扰。当联合利华和卡夫(Kraft)率先使用可持续棕榈油、而雀巢(Nestlé)迟迟未跟进时,绿色和平搅乱了雀巢的年会,并且在网上传播一段关于奇巧(Kit Kat)巧克力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块奇巧巧克力变为了猩猩的手指。没有哪家企业喜欢这种待遇。
第三,尽管并非所有消费者在购物时都像他们自称的那样小心谨慎,但仍有少部分(通常是富足的)群体是在意此事的。公平贸易购物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波尔曼表示,当联合利华旗下的Ben & Jerry"s推出支持同性恋婚姻的冰淇淋品牌时,“在消费者——当然不是所有消费者,而是认可同性恋婚姻理念的消费群体——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企业如何鼓励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它们生产的良知产品呢?上述澳大利亚学者给出了屡试不爽的策略:把这些产品摆在显眼的位置上,并适当地降价。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