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12月28日英文《中国日报》一篇报道所说,即将过去的2009年对中国的LGBT社群来讲是颇有意义的一年,以“同性恋中国之年”为题的这篇报道,对过去一年里在中国各地发生的一些与同性恋者相关的重大事件和活动作了回顾。
《中国日报》的报道说,过去一年里在北京及其它多个中国城市,成功举办的与LGBT文化相关的周年纪念或公开活动多达12个。
在中国,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仍然被禁,同性恋内容的展览、小说和杂志也仍然是禁忌,但许多活动的成功举办却是酝酿多年的结果。活动组织者们也发挥了创意: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举办电影展和艺术展,他们尽量保持低调。
报道认为,近年来中国在同性恋相关的政策上已有了改变,目前中国的同性恋者群体也相当活跃,特别是许多年轻人,不少人愿意公开自我,这一群体有了许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一位同性恋主题文化活动的主办人士将当今这些LGBT群体称为中国的“第一代酷儿”。
报道说,社会学者李银河已经透露,她计划在2010年再次向全国人大会议提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建议案。几乎所有参与争取认同、反对歧视活动的人士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日报》的报道对2009年内的一些事件或活动作了回顾:
2月14日,北京:在前门的情人节摄影活动
同性恋者社群的组织者希望媒体关注他们的活动,他们也确实得到了这一效果。一对男同性恋者和一对女同性恋者身穿结婚礼服,在前门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拍婚照。
自从2007年以来,情人节已成为同性恋者社群举办年度活动的日子,这一天也与三月的全国人大会议在时间上很近,李银河正是向这一大会提交过三次(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建议案。
情人节同性恋人拍婚照活动的主意出自“爱白”的江晖,他说:“我们希望引发公众的讨论,让人们意识到同性恋者的存在”,“这一活动让人们有了真实的看到同性恋者群体的机会,对同性恋者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因为这表示他们可以站出来表达自己”。
参加结婚照拍摄的两对伴侣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情侣,他们都是同性恋者。曾在2007年帮助举办第一届“拉拉营”活动的徐斌对此解释说,四位结婚照拍摄对象都有各自的伴侣,他们的伴侣虽然没有参加拍照,但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都愿意为争取平等权利而出力。
5月17日,北京:“流动的彩虹”自行车队
学生们和支持者骑自行车经过北京的七所大学,穿着印有图样和文字“同爱无国界”的T恤,也在途径的每一所高校内举办了现场呼吁和分发宣传资料的活动。
由“爱白”和“同语”共同组织的这次“流动的彩虹”,是“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在中国的首次公开社会活动。“爱白”的江晖介绍说,要找到大学来主办这种活动并不容易,有高校对此表示支持,也有高校表示不允许,但学生们还是付诸行动了。江晖还说,北大和清华等高校选择了不参与这次活动。
6月7日-13日,上海:骄傲周
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同性恋者骄傲主题活动是在上海的一些私人场所内举办的:研讨会、艺术展、文学之夜、派对、品酒会、电影放映和体育比赛。
据骄傲周活动的组织者Kenneth Tan介绍,“上海LGBT”创办人之一的Hannah Miller在回美国攻读硕士学位之前提出了举办这一活动的想法。在持续6天的系列活动中,估计总共有三千人参加,包括从中国各地前来的人。
6月14日-21日,北京:“别 . 性”艺术展
尽管主管部门的人在前一天来到现场、也撤掉了几件被认为是“色情”的展品,在中国的首次公开酷儿艺术展还是在开幕当天迎来了500位观众。而在以往,LBGT主题的艺术展都是在开幕前就被关闭了。
曾在这次艺术展上担任讲解员的杨紫光对记者说,这是第一次真正举办的LGBT主题艺术展。《Les+》杂志是艺术展的支持团体之一,该杂志的创办人和编辑Sam说,举办这次活动是希望与公众进行沟通。
“别 . 性”艺术展的举办经过了两年的筹备,有50多个人的团队参与,其中包括14位艺术工作者。这次活动被认为获得了很大成功,吸引了包括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内的许多观众。
6月17日:第四届北京酷儿影展
宋庄美术馆成为了中国LGBT社群又一个第一次的活动主办地点——未被取消的一次电影展。
影展组织者之一的导演崔子恩介绍说,跟“别 . 性”艺术展相似,影展得以成功进行与宋庄这一地点有很大关系,而组织者事前也没有高调公开宣传。
这次影展的放映作品中有一半出自中国,期间也邀请了国外一个酷儿影展的人士前来作相关介绍,并聚集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皮等地的相关人士和相关题材影片,也举办了三场研讨会。按照崔子恩的话说,这正是举办影展的目的: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提供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以利于大家表达和分享。
6月28日,同性恋亲友会两周年,广州
同性恋亲友会的创办人吴幼坚曾在电视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倾向的儿子,据儿子郑远涛说,他母亲也是在电视上公开露面之后开始关注中国同性恋者群体的话题。
吴幼坚表示,她创办同性恋亲友会是为了同性恋者、也是为同性恋者的父母建立一个社交网络,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吴幼坚介绍说,英文缩写为“PFLAG”的同性恋亲友会已有30位父母亲和120名志愿者,该团体还举办每两年一次的同性恋者父母恳谈会,邀请全国各地同性恋者的父母参加。
7月27日-8月2日,世界Outgames运动会,哥本哈根
2009年里,第一次有来自中国的代表队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世界Outgames运动会。
“同语”的创办人徐斌曾参加2006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一届Outgames运动会,她也意识到了组建中国代表队参加第二届运动会的重要性。而LGBT社群里的活动人士范坡坡也表示,他愿意受到媒体关注,决定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范坡坡描述说,哥本哈根之行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丹麦的环境好极了,那里的人对同性恋者相当包容。虽然范坡坡没有拿到奖牌,但来自中国的团队仍以一块沙滩排球金牌和一块乒乓球项目铜牌的战果载誉而归。
8月,小杰的《勇气》
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勇气》已由中国内地的北方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一位姓张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就这部小说的内容而言,他认为出版不是问题,但有时也会有编辑对这类题材产生敏感。
《勇气》的作者小杰认为,尽管没有明文的政府规定不准出版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毕竟还极少有先例。
北京酷儿影展的组织者、导演崔子恩很早就体验到了在中国出版相关题材文学作品的难处,他在1997年完成一部作品后,曾找遍了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出版社,但最后,也是那部作品完成的七、八年之后,该书才得以在香港出版。小杰说,在中国是有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出版,但都是外国人写的进口图书。
8月,《iLOOK》杂志的“中国真高兴”
2009年8月的《iLOOK》杂志标志着中国首次有一家主流杂志将同性恋作为主题。
《iLOOK》杂志的主编洪晃邀请了一位时尚设计师担当客座编辑,探讨中国的同性恋相关话题。洪晃说,他并不是要谈论与同性恋相关的所有话题,只是想探讨同性恋的世界与时尚世界之间的关联,这应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据编辑介绍,那一期《iLOOK》杂志涉及同性恋相关话题的篇幅多达233页,在几天内该期杂志的首批五万本就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
10月-11月,中国酷儿影像巡回展
把LGBT题材的中国电影带到16个城市巡回展映,这是第二届中国酷儿影像巡回展所做的事。
2009年的巡回展由小刚组织,小刚也是《同志亦凡人》网上节目的创办人和主持人之一。《同志亦凡人》在过去三年里每月都推出一期与LGBT话题相关的节目。
在酷儿影像巡回展期间接受采访的小刚说,人们看到中国酷儿电影的机会并不多。酷儿影像巡回展走到了一些大城市,例如广州、深圳、成都、上海和苏州等,让许多观众观赏到了中国的酷儿影像文化。
11月20日-22日,广西桂林:第三届“拉拉营”
曾于2007年协助在珠海举办第一届“拉拉营”活动的徐斌介绍说,举办“拉拉营”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年轻女同志们分享经验、基于同样的工作建立联系——为改变社会环境而努力。
第一届活动的成功,促成了第二年的“拉拉营”不仅在上海举办,也在北京、成都、昆明和鞍山组织了四个分支活动。
在桂林的第三届“拉拉营”举办了两天半的时间,期间成员们参加了密集的培训和讲座,50多名成员中有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他们来自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也有来自台湾、香港和美国的营员。
据徐斌介绍,“拉拉营”活动得到了几个国际妇女组织的资助,这些组织支持女同性恋者争取权益的活动,看来也乐于继续资助下一年度的“拉拉营”。
12月19日,云南大理:政府支持的同性恋酒吧开业
这是第一次,云南省大理市的政府出资帮助开设了一家男同性恋酒吧。
原本定在12月1日,也就是世界艾滋病日当天的开业被推迟到了12月19日。张建波和其他地方官员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保护志愿者和酒吧客人个人隐私的考虑。张建波是大理市艾滋病防控中心的负责人。
开业酒吧的部分资金来自大理市卫生局,出资者还有当地的两家非政府组织。开设这家酒吧的主要目的是接触男同性恋者群体,他们被认为是HIV感染的最高风险人群之一。(文中人名均为音译。文稿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爱白网”)
12月28日《中国日报》第16版相关报道(链接>>>)
情人节北京同性恋情侣闹市拍摄结婚照 鲜花送祝福倡导同性婚姻
流动的彩虹——北京高校学生组自行车队,支持“国际不再恐同日”
第四届北京酷儿影展开幕
“别•性”:中国首届多元性别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哥本哈根Outgames运动会:同样的主题,多样的活动
《iLOOK》中国真高兴:献给Jonathan和Toko
青少年拉拉集体登场,“2009拉拉营”圆满谢幕
香港报纸采访同性爱情题材小说作者小杰
《中国日报》报道酷儿影像放映活动:同性恋题材电影帮助打破禁忌
同性恋亲友恳谈会上,吴幼坚呼吁父母应给子女最安稳的支持
同性恋者“上海骄傲周”民间活动继续举办中
中央电视台报道大理同性恋酒吧暂缓开业,采访云南卫生厅长等人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人物知识界之李银河:被“裹挟”进去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