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
家住黄忠街道的秦建国大爷请了两名服务人员上门,为自己正在学习的最潮“拐棍操”做技术指导。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个性化。
一组数据
截至2010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02.79万人,2015年将达244.8万。届时,其中约237.4万(占97%)老人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家门口养老”。
一块蛋糕
更多民间机构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5年里建了11家社区托老所,并继续在扩张。
今年端午节,青羊区小关庙社区“老年食堂”开门迎客,食堂主菜单上的30余道菜每三个月就会换一次,患糖尿病的老人、喜欢吃甜食的老人还即将享受个性化菜单(本报昨日报道)……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如今,除了社区老年食堂外,各种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也越来越普遍。从事专业养老服务的人士称,随着“40后”、“50后”加入老年军团,养老需求在逐步多样化、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养老消费”这块蛋糕,逐渐吸引了企业的目光,瞧准机遇的房企也开始试水居家养老。
“就近养老”已深入了成都不少有老年人的家庭:不离开家、不离开老邻居、不离开老朋友,家门口就能享受社区养老服务。
A
新模式
社区全托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6月15日下午两点,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石人北路100号的晚霞社区托老所里,97岁的陈守愚和85岁的老伴濑廷秀推迟了晒太阳的时间——二女儿来看望他们了。两位老人住进这个社区托老所快一个月了,二女儿几乎每天都来看望。二女儿陈大姐说:“我走路过来只需要十来分钟。”
陈大姐说,父母都是高龄老人,过去在养老院里住了两年,因老人今年住了几次院,被接回家照顾。她说,老人在家住了不到两个月,就吵着要回养老院。今年两次住院的经历,让他们不敢把老人送到距离较远的养老院,于是四处打听,原来社区也有托老所,老人就近住了进去,儿女也就放心了。
不少居民们认为,老人们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又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儿女也能随时来看望,这样的社区托老所就像“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老人养老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服务上门七旬大爷请人陪练操
社区养老,为老人们晚年幸福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大多数老人还是更愿意待在家中,这种情况下,一种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形式逐渐流行起来。
日前,家住黄忠街道的秦建国大爷给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打电话要求服务。工作人员到了秦大爷家,老人既不要他们洗衣做饭,也不要陪护陪聊,只是让他们站在一旁看。原来,秦大爷正跟着光碟学习现在最潮的“拐棍操”。左扭扭、右扭扭,老太爷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了半天,总觉得姿势不标准,所以让人上门帮他矫正姿势。
记者从该中心主任白维处了解到,像秦大爷这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会尽量满足,“还有爱美的婆婆让我们上门帮忙搭配衣服。”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但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社区和机构并不够。成都市老龄委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份数据:到2015年,超过200万老人将在家门口养老。而目前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11年底,成都有1万多名“空巢老人”享受到了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2万多名志愿者、千余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显然这两者中间还有一个庞大的缺口,因此,不少企业开始看到这块蛋糕,“进军”养老产业。
小区养老“托老所”越来越多
不仅民间资产开始进军养老产业,地产商也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成都万科金域蓝湾长者服务中心服务师小仲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11年7月16日上午8点过5分,他接到熊婆婆的电话:“快来陪我去下医院,我又犯病了。”话音刚落,小仲立即联系楼栋管家上楼把熊婆婆接到小区二环路门岗。同时联系就近的六医院为婆婆挂号,并通知门岗叫出租车。8点10分,小仲就带着婆婆坐上出租车,到达医院进入专家门诊。
“陪护就医是我们推出的其中一项长者服务。”成都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长者服务主管赵梅苏说,2010年12月15日,万科金域蓝湾和城市花园两个小区启动“长者服务中心”。该中心与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功能类似,主要是为小区内老人提供居家生活、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三个方面的32个单项服务,比如代购食品、陪护就诊等。
“最初我们都是免费的,如今已经实现了部分收费,今后会采取全部收费。”赵梅苏说,“两年间,我们的服务对象从0变成600人,而且我们小区里80岁以上老人,有的退休金加起来上万,消费能力很强。”赵梅苏说,如长者服务中心,除去房价和装修成本,每年运营成本大概二三十万,预计两三年能够收回成本。
目前,成都万科已准备在3个社区筹建可以实现日托和全托的“托老所”。赵梅苏说,“方案正在讨论中,预计年底就可以建成。”
新产业
养老机构要赚钱才能发展
调查中,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提到,老年经济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如何把它做大做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发现,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楼盘,各自都有“金算盘”。
“随时都要观察老人的变化和需求,了解市场动向。”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白维说,随着观念的改变,他们发现老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有保障,更希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与学拐棍操的秦大爷一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
为此,晚霞计划在今年成立一个呼叫中心和一个服务中心。“老人如果需要上门服务,只要拨打呼叫中心的电话,我们会就近派出工作人员,15分钟内上门服务。”白维说。
“养老服务机构要赚钱才能够保证持续运作,不断发展。”白维说,但她不赞成把养老事业只当做生意来做。在她看来,养老产业有明显的公益性质,能赚钱,但只想着赚钱的话,就做不好养老产业。“每个人都会老,我们今天在养老产业上有什么样的作为,我们明天就会得到怎样的养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对新建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成都市将按照每张床位10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利用社区设施、自有资产改(扩)建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将按照新建(增)一张床位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这一补贴标准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养老是一种生活状态,它和各行各业都能产生联系。”成都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处高姓副处长说,“我们没办法估计它具体能产生多大效益,但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是毋庸置疑的。”
新闻链接
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比例在80%左右。其中,欧美等国的养老模式是独立型养老,即老人独立居住,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尤其是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的生活能力。
美国:实施“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为老人提供家政、膳食供给、运输等服务,所有住在家里的老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服务。
新加坡:政府推行以强制储蓄
为原则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赡养父母的法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日本:老人通常与长子家庭同居
养老,政府也支持并鼓励这种同居型养老方式,为养老家庭提供了减税等支持,并为其提供了“在宅服务”——派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提供身体护理,接送老人到日托站等,以便让赡养老人的家庭成员得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