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洋公益的乐与愁

  郭美美事件,成为今年中国慈善大变局的一个导火索——官方公益组织在饱受质疑后,被动晒到阳光下,自证清白与无辜,成为其重获公信力的跬步之劳。

  随之而来的微公益崛起,则成为必然。在舆论推动下,NGO注册政策放宽,民众公益意识不断觉醒。

  公益与公民,信任与责任,逐渐成为社会发育的基因。

  然而,这场慈善变局中,不管官方与民间,在无微不至地聚焦大公益与小善举时,均忽略了一个特殊群体——洋公益,或者称为洋NGO——这个有点隐讳而神秘的组织,一直在中国公益体制下耐心生存,但特有的“警惕”之心使他们越发边缘化。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日本大学生原田太郎从未想到会在他乡帮助一群与自己毫无相干的人。

  很长一段时间,他担忧的是自己的未来,为如何在东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愁肠百结。

  很偶然的机会,原田太郎来到了中国广州,随师兄走进了粤北的麻风病康复村,见到一群曾经被社会、亲友抛弃的人。

  他们的孤独与无奈,以及让人恐惧的自我“不洁”的责问,竟让原田太郎发抖。而一点点关爱,就足以让那些饱受歧视和病痛折磨的人心存感恩。

  在帮助这个弱势群体重新获得自我,完成生理和心理康复的时候,原田太郎完成了一个人从生物属性到社会属性的涅槃。这时,他说自己是个公民,异国公民。

  传统的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指的是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等。

  那些发动善行的人们,最后无一例外地完成了对受者的一轮公民培训,推动社会朝着资源平等的方向发展。

  从有国际NGO背景的美国医生康南,到很草根的日本青年原田太郎,他们都没爱马仕包,没名车豪宅。在这个浮华的都市里,他们过着简单毫无物欲的生活——康南医生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原田太郎则在赤岗租房住,出门搭公交地铁,拿微薄的薪水养育妻儿。

  虽然在广州,洋公益也有些许“水土不服”,但正视他们澄明的眼睛,能看到由衷的喜悦与简单的快乐。

  “勿以善小而不为”。抛开政治的有色眼镜来打量洋公益,管窥他们的乐与愁,也应是中国慈善变局的一部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洋公益的乐与愁  公益  公益词条  洋公益的乐与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