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12年,最近再次游览柬埔寨这个以吴哥古迹神秘笑脸闻名的国家。此行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吴哥窟原来陡峭的石阶,被游客践踏的情景;石阶已被当局围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两道有扶手的铁架木梯。也不是那精雕细刻的“女王宫”(Banteay Srei)入口处,它俨然成为购买纪念品的市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处处都看到非官方组织或社会企业的足迹。
位于暹粒的法国精品饭店和平饭店大厅内,摆满柬埔寨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价格不菲,且注明销售额归保护地雷受害者的某个福利机构所有,而收银员是名断了一条腿的当地人。离酒店不远处的“旧市场”里头,有个完全不让游客讨价还价的摊位,销售的是由防止儿童被虐待的儿童救助联盟所收容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亲手制作的产品,包括用旧报纸和旧杂志等制成的钱包、文件夹和电脑包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柬埔寨旅游部门所免费分发的《多逗留一天》旅游册子。当局在册子里头介绍了游客可在柬埔寨多逗留一天的原因:不光是游览更多引人入胜的古迹,更重要的是参与当地的种种志愿服务。
册子介绍了当地多个非官方组织和社会企业,也阐明了结合志愿服务和旅游的“志工旅游”(voluntourism)概念,让游客能为有需要的柬埔寨社群出一份绵力。
翻阅了册子,笔者才发现自己堪称“旅游志工”(voluntourist)。因为前往暹粒重游吴哥古迹之前,笔者随新加坡理工学院数十名学生去了首都金边和暹粒之间的一个村庄Baray,并跟马来西亚一名社会企业家设立的“民宿”组织合作,为当地的小孩举办了一个小型嘉年华。我们一行也为100户家庭提供了粮食配给,并建设洗衣物用的混凝土台基等等。
在我们一行抵达之前,已经有不少新加坡学生在那里当志工,他们的留言就挂在“民宿”食堂的墙上。难怪同事洪奕婷不久前在专栏里感叹新加坡学生一窝蜂外流“送暖”的现象:“只是令人吊诡的是,这一边本地民间福利团体都在高喊缺乏义工,另一边却是本地义工都往外跑。”
或许在许多新加坡人的认知里头,真正的义务或志愿工作非得到偏远和落后的乡村进行不可。义工或志工外流也可能是因为我国已有不少慈善和福利团体,许多国人认为捐款资助专人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比自己当义工志工省事。
话说回来,到国外当义工志工在推动我国慈善和福利事业也不无好处。虽说我国不可能如柬埔寨般处处凸显它仍是个需要多方面帮助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积极地推展“志工旅游”,当地社会企业如磁铁般吸引人参与的做法却是值得借鉴的。要知道,不管社会有多发达,也还是有弱势的群体需要人们去扶他们一把。
上文提到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在Baray经营“民宿”,她就是通过“旅游志工”在那里旅游兼义务工作时所支付的住宿和伙食费,收容了多名孤儿和贫困村民,让他们负责“民宿”的清洁工作、打理食堂、烹调食物以及载送“旅游志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