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慈善基金会相信,只要划动一根火柴,即使服刑在教人员,也能绽放光芒。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图书馆做了50多年管理员的老布,被假释后因无法适应社会,最终选择了在旅馆自杀。现实中,很多服刑在教人员即将回归社会时,都同老布一样心存忧虑,不知自己是否可以重新立足社会。
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帮助那些像老布一样的人,把创业课带到了高墙内。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不论是警官,还是服刑在教人员,大家暂时忘掉彼此的身份,一起探讨创业课程、分享日后的创业梦想。
这就是光华慈善基金会的“励志人生”项目。从2006年开始,光华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光华”)与北京、四川、江苏等地司法行政系统合作,为即将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六年来,已有多达数千名刑释解教人员参加了培训,2011年,仅北京地区就有1500余人接受了培训。
激发创业精神
志愿者祝廷建是光华的创业培训老师,时隔两年,他仍记得第一次到劳教所授课时的心情,“忐忑、兴奋,但也很好奇”。而此前,他从未接触过高墙内的这个特殊群体。当时他站到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员,紧张地深深鞠了两个躬。
“其实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不同。”光华的工作人员张星告诉《中国慈善家》,刚见到服刑人员时,发现他们目光都比较严肃。她用微笑打招呼,他们往往停顿一下,然后同样报以微笑。那一刻她觉得,虽然眼前这个人正在服刑,但将来回归社会后,也和自己一样,是个社会人。
目前,中国大约有170~180万服刑在教人员,每年需要安置的刑释解教人员数量都比较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的欠缺,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据统计,帮助一个服刑在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相当于间接帮助到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在内的50个人。
早在2003年,光华就开始了公益创业行动,当时的服务对象是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打工子弟等人群,2006年开始聚焦于服刑在教人员和职校学生这两大群体。与其他人群不同,服刑在教人员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触到的信息极为有限,可以说是最为弱势的群体。
合煜对此深有感触。他是光华慈善基金会创业教育的负责人,接触过多位被判八年以上刑期的重刑人员。他发现,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管道就是看新闻联播,基本上不了解社会的变化,“‘神马’、‘给力’之类的流行语,他们根本听不懂。他们最担心的是不知道出去后怎样适应社会。”
在张星看来,通过对服刑在教人员进行创业培训,传授一些与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在回归社会后至少可以尝试做些小生意来自食其力。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
“创业具有风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但创业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张星说。所谓创业精神,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刑释解教人员在重新融入社会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与周围的人沟通、怎样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时就特别需要像企业家那样,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生命影响生命
出狱两年多了,在四川泸州自家的养牛场里,易祖芬还能记起五年前那本创业教材封面上的书名:“如何成功创办一家小企业”。
那时,她在女子监狱服刑。易祖芬原本是位药剂师,在家乡镇上开了家药店。2004年的一天,一位病人病危,其家人找到她,求她给病人打吊针以维持生命体征。易祖芬无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她左右为难。在家属的百般恳求下,她给病人开了药。
不久病人离世,家属找上门,说她开的药害死了人,并向公安局报案。易祖芬百口难辨。最终被以“非法行医罪”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那时我觉得社会太黑暗了。他们家属好话说尽,我才输的液。我好心帮忙,却被反咬一口。”进了监狱,易祖芬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每天疲于劳动改造,过一天算一天。
2006年10月,光华慈善基金会与四川司法系统合作,在监狱推广创业教育。易祖芬所在的监狱也来了几位老师。每个监区有两个名额参加培训,易祖芬就是其中之一。她十八九岁时曾当过老师,很快发现这个创业课堂很独特,“是参与式的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享。”
刚开始,大家不敢发言。老师鼓励,“你们不要有别的想法,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易祖芬很受鼓舞,成了发言积极分子。她有过创业经历,很能领会课程内容。对照书本,她觉得自己适合创业:有专长,头脑清楚,而且还不乏实干。她开始筹划出狱后的生活:做不了大事,小企业还是可以办一下。
光华创业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称之为‘改变生命’的教学法”,张星告诉本刊,课程中有很多学员参与的环节,老师只是引导者,激发学员去表达、分享,在此过程中,学员重新获得了主动性,变得更为开放、自信。与单纯传授知识相比,心灵的碰撞,更能为那些身处困境的狱友带来鼓励和安慰,产生持久的力量。
据合煜介绍,这个课程其实就是“迷你版的MBA”,内容涉及发现商机、市场营销、销售、财务等多个模块,只要有小学文化就能听懂。课程教材从美国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NFTE)引进,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界的最高荣誉“金灯奖”。
2003年,现任光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的杜绍基为寻找合适的创业课程模板,在美国走访三个月,最终找到了NFTE。该组织成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创业课程,帮助令社会头疼的问题少年将“街头智慧”转变为“商业智慧”,避免他们辍学,使他们拥有自信、自尊、自立的人生。有意思的是,NFTE的创始人后来也创办了一个旨在向监狱服刑人员推广创业教育的基金会。
每个人都能“发光”
参加了狱内创业课的易祖芬,又开始有了对生活的向往。2006年底,课程结束后,她萌生一个想法:有机会参加光华创业课的人毕竟很少,自己能不能在监区也办个创业小课堂?
易祖芬的想法很简单,只想“让大家过得开心一点”。她写好策划书,向监狱的领导申请。“他们当时半信半疑,不知道可不可行,”易祖芬回忆道,“我跟领导说,我不求加分减刑,给我三个月时间,成了继续搞,不成就放弃。”
以光华的创业教材为主,再加入一些“生活小窍门”之类的内容,易祖芬的“知识趣味创业沙龙”在一个月内火爆起来,每周有几十名狱友报名参加,每次至少两个小时。易祖芬在狱友中成了“易老师”,“她们都说听了我的课,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年轻了许多。”因为表现良好,她提前一年多获得假释。2010年,她还获得了光华慈善基金会的3万元创业基金,用于经营奶牛场。
培训老师祝廷建对易祖芬印象深刻。在他眼中,易祖芬开朗、乐观,几乎看不出进过监狱,“那是一种‘发光’的感觉,就像草丛里的钻石”。
2009年,祝廷建作为志愿者加入光华慈善基金会,成为“励志人生”项目的培训老师。刚开始他“恨不得自己是万能的”,才能教好别人,上课经常滔滔不绝地讲一通。可是台下的学员没反应,甚至开始睡大觉,祝廷建一度很挫败。后来他反思,自己患了“助人者症候群”,老想着帮别人,事实上却造成了助人者与被助者间的不平等。慢慢地,他开始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让他们当主角。
“在安全、开放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天才。”祝廷建感叹道。他说,就像小孩,当他无所畏惧时,学习能力超强,因为他不害怕失败;每个人都有这种天赋,但随着长大,害怕出丑、失败,束缚障碍越来越多,天赋就被埋藏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个情节,肖申克与狱友一起刷完房顶喝啤酒,他说:“我们坐着喝酒,身披阳光,感觉就像个自由的人,就像在为自己的房子涂房顶。”与此相似,光华创业课平等的氛围,让服刑在教人员暂时忘掉自己的角色,像正常人一样思考、想象。
除了志愿者,光华还培训了一批司法系统的警官来当培训老师。张星告诉本刊,他们鼓励警官来上课时不穿警服,而且要求不可批评学员。在这个课堂上,警官与服刑在教人员没有身份差别,都是课程的参与者。
在合煜看来,能力的改善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自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建立。学员们迸发的智慧、热情经常超出想象。有一次,他给学员们留了做海报的作业,第二次上课展示时,学员交来的那些漂亮的美术字、精心的设计让他很是震撼,还有人用纸做了一棵树,甚至每片叶子的叶脉都很清晰。
2011年12月,江苏省监狱局举办了服刑在教人员创业计划大赛。祝廷建看到那些获奖的作品时,不禁感叹“藏龙卧虎”:一位已经服刑14年的学员,想在出狱后开一家母婴产品店;还有一位服刑16年的学员,在监狱里学会了画画,希望以后能开店专做家装墙绘。“你能想象吗?在里面度过了十几年,要走出来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张星说。而在祝廷建看来,“我们只是划动了火柴,真正燃烧起来的,是他们内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