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有一句俗话叫“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公益募捐上,的确因一系列不规范的运作被民意棒喝。这是成长中的代价,需要付出。但是,我们也要谨防一些地方迷信“权力公益”,以行政手段强制索捐或摊派式劝募。到头来,树是栽了不少,公信力却丢了一地。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近日发起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让人意外的是,网上民意对此支持者寥寥,网友称“作为纳税人,我已经纳税了。”在拒绝捐款的同时,他们还直指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现象。对此,该市绿委会回应称,绿基会发起义捐活动是支持城市绿化,并非因城市“绿化资金不足”。该活动目前未收到捐款。
以上是8月1日来自东方网的一则新闻。我们怎样来看待新闻中的两个群体语汇?
网友不愿意为政府部门发起的义捐活动掏腰包,称“我们已经纳过税了”,这是近来在公益募捐活动中并不孤立的现象。但“拒捐”是否就是因为自己是“纳税人”?事情恐怕不这么简单。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后的赈灾捐款,无数“纳税人”没有一点犹豫和困惑,纷纷解囊,证明在中国民间,公益精神与纳税人意识并不矛盾。
由此,可见对政府部门“浪费”和“不透明”现象的指责,才是广大网友对深圳“绿色义捐”吐槽的真实原因。
相比之下,深圳市绿委会的回应就显得虚伪了:既然非因“绿化资金不足”,那么,你为何要在老百姓的钱袋子上打主意呢?
我们知道,当一个组织发出募捐动议的时候,公众首先考虑的是你为什么在募集资金,你募集的资金最后有没有用于这个目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你这个目的是不是跟你宣扬的公益目标,或者慈善宗旨是吻合的。
这也就是捐赠的伦理道德性。
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有个别公益慈善机构,在近年来的一些募捐活动中,不太注意捐赠的伦理道德性,发生了诸如“天价餐费”、“郭美美事件”、“劣质自行车事件”这样的丑闻,使原有发展良好的公益募捐事业受到了伤害,公信力下降,导致社会公众对公益类的捐款活动产生了抵触。这是有关公共权力部门开展此类活动时尤要防备的地方。因此,每个义捐活动开始前,有关机构必须向公众真诚阐明义捐的细节,遵循雪中送炭、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的基本原则,取得公众的完全信任。绝不能不尊重公众意愿甚至逆民意而动。
深圳市绿委会的回应,既没有体现义捐活动的必要性即“雪中送炭”,也没有交代捐款运作的过程细节即“公开透明”,遭到网友的排斥是不意外的。这个教训值得其他城市汲取。
更值得警觉的是,网友担心捐款被“浪费”,而主管部门火上浇油,称“不差钱”。这是对民心民情的一种调戏。绿化属于市政建设,理应由政府出资埋单,而且在花公共财政的时候,还得省着不浪费,把钱用在刀刃上。可近来,深圳市一场台风刮倒11万棵行道树;合肥98棵越南“天价”紫薇树集体死亡,几千万公款打了水漂;南京挖掉上百棵香樟树,花80万重新种上……这些频频出现的绿化浪费,你不着一句解释、反思,却大义凛然地驳斥不捐款的网友缺乏爱心、公德心,此种逻辑,怎么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呢?
我们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平还没有达到富足的程度,我们应把有限的公益资源聚焦在一些我们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上,诸如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或者如下水道等亟待更新的城市基础设施上,城市绿化固然重要,但应量力而行。口口声声“绿化资金不缺”,却还要募集社会资金,那不是明摆着要做花架子工程、面子工程吗?这样粉饰出来的城市形象,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有一句俗话叫“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公益募捐上,的确因一系列不规范的运作被民意棒喝。这是成长中的代价,需要付出。但是,我们也要谨防一些地方迷信“权力公益”,以行政手段强制索捐或摊派式劝募。到头来,树是栽了不少,公信力却丢了一地。
其实,深圳是全国最早为公益慈善事业进行地方立法的城市,近几个月来该市正在修改慈善草案,厘清群己权界,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规定政府及其部门不再属于募捐主体。
前天,民政部也出台了 《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政府对基金会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监管而不“伸手”,是我们每个地方政府在公益慈善基金募捐中需要遵循的法则。但愿深圳的“绿色义捐”滑铁卢,不在其他地方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