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早报与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合作,共同展开“爱心圆梦大学”慈善助学活动。早报记者随同基金会一行,足迹遍布浙江10多个地市县,以及省外的昆明、武汉、重庆、呼和浩特等多个城市地区。3年来,基金会资助到哪里,我们就一路走访到哪里。
随着与早报的合作迈进第3年,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正在省内外逐步扩大影响,打响品牌。现在,社会许多爱心人士也深受感召,主动出资请基金会帮他们捐助贫困学生。
2007年,浙商汪力成个人出资,发起成立了一只非公募性质的慈善基金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成立至今的6年来,绿色共享走遍了省内外地市县,资助了全国超过1500名贫困的大学新生,影响力逐步辐射省内乃至全国。
自2010年以来,每年从6月高考结束到9月高校开学,早报记者就与基金会一起投入忙碌之中。作为浙江省为数不多的、走出省外实地报道慈善助学的媒体,在随同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3年来持续的走访中,我们深深了解到,爱心事业不是打几个电话、汇几笔捐款就能大功告成,而是一个沟通、传播的过程,一个需要热情、爱心、理想的光荣事业。
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清水河县,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黄土坡上,我们连续4年去那里走访贫困家庭。坑坑洼洼的泥泞山路,仅一车宽的羊肠小道……这就是县城连接外界的唯一通路。全家人蹲守在三四十平方米的窑洞内,几百只苍蝇飞来飞去,就着土豆和萝卜叶啃着面饼……走进这样的家庭,我们好几次都难忍泪水。
而早报一篇篇字字铿锵的报道、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也令许多读者感动,纷纷行动起来。
2011年,德清一名下岗工人诸洁莹在看了内蒙古贫困生李涌的报道后,每学期都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李涌汇去生活费,同时定时给他们全家寄去各季衣物。说起这位“浙江母亲”,淳朴的李涌一家人的眼中,每每涌出感激的泪花。
如同诸洁莹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在看了报道后,主动致电早报或基金会,要求加入资助。杭州一名从事投资业的许先生,已经连续两年加入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帮助了3名贫困大学生。他说:“出一两万元,帮一两名贫困生,对现在城市高收入家庭来说并不算一笔很大的开支。比如我们一家三口,每年稍微节俭一些,少买一两件名牌、少吃几顿昂贵的晚餐,也许就能帮助一名贫困孩子改变命运,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看了早报刊登的那么多真实的故事,就像走进了这些贫困家庭,其实只要你愿意伸出手,慈善离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