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
坐落在长沙市湘春巷8号的“巴赫西点”,虽然店面狭小,但颇有名气。店主是一对金发碧眼的德国夫妻,早在10年前,他们从德国来到湖南长沙,开始了在中国的助残之路。
如今,这对德国夫妻吴正荣和杜雪慧在湖南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家称呼他们“洋雷锋”。在湖南的这10年里,他们累计帮助了400多名中国聋哑儿童,现在他们大多数人能够开口说话,少数人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
近日,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开幕式上,这对“洋雷锋”夫妇惊艳亮相。用吴正荣自己的话说,他们已经爱上了中国,爱上了长沙,他们愿意一辈子生活在长沙,为更多的听力障碍者“寻找”回属于他们的声音。
跨越国界到湖南助残
今年41岁的吴正荣说起来中国的原因,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还因为他们得知在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聋儿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最终丧失了语言功能。于是,他们报名参加了一家德国慈善组织在中国进行的聋儿语言训练项目。
但是吴正荣夫妇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觉得德国跟中国相隔万水千山,实在太远了,也担心孩子们在外面受苦。吴正荣说,当时他与杜雪慧在德国的工作足够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他们到中国来帮助聋哑儿童,需要付出很多,却不会有一分钱的工资,只有一些生活补助。尽管父母对此坚决反对,但他们并不会限制孩子们做善事的行为。
2002年3月,吴正荣和妻子杜雪慧跟随德国“环球救助协会”的一个慈善项目,来到了湖南,在长沙乃至湖南全省寻找聋儿,为他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所有的资金都来自于德国人捐助的“环球救助协会”基金。
为了前来中国做慈善事业,来湖南之前,吴正荣夫妇还特意前往台湾学了两年汉语。如今,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最初,吴正荣夫妇在湖南省残联的康复中心手把手地帮助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吴正荣夫妇要敲锣打鼓刺激聋哑儿童的听觉神经,要跟他们一起看图说话,训练说的能力。普通幼儿园,一个老师可以带上20个幼儿,但在康复中心一个老师通常只能教6个幼儿,因为康复训练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而且这样的孩子更敏感,杜雪慧和吴正荣更得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不能流露出一丝不耐烦。
在湖南开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们都亲切地称杜雪慧为杜老师。“聋哑儿童的听力教学,越早戴助听器越好,训练得好会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说起她在这所康复医院资助过的孩子,杜雪慧自豪地说:“他们都很聪明,我非常喜欢和他们相处。有一个叫艾知星的孩子,在这里康复后,现在都已经读初二了,和正常孩子一样。”
吴正荣说,“有人说十聋九哑,这是不对的。”7岁是儿童语言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即使是听力残疾的儿童,在7岁以前如果可以得到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也是可以学会讲话的。于是,吴正荣夫妇跟德国“环球救助协会”的同事们一起,一直与湖南省残联及有关机构合作,在长沙乃至全省寻找7岁以前的聋哑儿童,利用“环球救助协会”基金,为这些聋儿做语言康复训练。
目前,湖南省有各类聋儿语言康复机构87家。位于长沙市蔡锷路边的长沙开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是夫妻二人来中国后每周都会出现的地方。他们坚持了10年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语训中心,辅导听力残疾的儿童学习讲话。
无房无车资助困难聋哑儿童
后来,吴正荣夫妇还在康复中心创办了一个资助班,利用德国募集的善款,资助家庭困难的聋儿家庭,保证聋儿能够得到语言康复训练的机会。班上的学生由刚开始的6个,慢慢地越来越多,而这些学生,都是家境不好的“贫困生”。
4岁的小朋友刘檬檬来自邵阳农村,家庭条件困难。她两只耳朵的听力损失将近90分贝,属于重度听力损失。在这里康复训练不到半年,她已经可以讲一点简单的词语。相比刘檬檬的情况,她的好朋友,另外一名被资助的孩子佳欣的语言康复就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这里康复训练两年后,佳欣已经在半个月前毕业,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幼儿园。
通常,一个孩子训练2~3年,就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交谈,并且可以跟普通人一样上学。10年来,吴正荣和杜雪慧通过“环球救助协会”和自己的努力,募集了100多万元资金,深入湖南长沙、株洲、吉首、郴州等地,资助了400多名聋哑儿童,大部分儿童经过康复训练都可以日常会话交流,只是说话的速度可能有点慢。
杜雪慧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资助聋哑儿童,都要跟孩子的父母见面,也不再全额资助。这是因为孩子的训练与康复需要家长配合,有些儿童康复好回到家后,由于父母没出钱,不心疼,放任不管,孩子又回到康复前状态。还有些父母觉得反正是全额的,什么路费、买衣服的钱都要他们报销,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杜雪慧也曾经上当受骗。他们本来的资助对象是贫困的聋哑儿童。但有一次,他们却发现一位聋哑儿童的家长,在长沙竟然是有房有车。钱没有花在该花的地方,这让杜雪慧非常生气。“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全额资助,每个小孩只资助400元,让家长也要认真对孩子负起责任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杜雪慧和吴正荣夫妇来长沙10年了,依然是无房无车,住房是租的,车是电动单车。而更让杜雪慧和吴正荣遗憾的一件事是他们被动成为“丁克家庭”。
欣慰的是,他们资助的很多孩子都会叫杜雪慧“妈妈”。吴正荣说:“其实没关系了,上帝虽然带走了我们的一个孩子,但也给了我们一群孩子。”
开面包店帮聋哑人就业
如今,吴正荣夫妇还资助着80多个聋哑孩子,平均每个孩子每个月他们都要给予400元的资助费,算下来,每个月他们就要拿出3.2万元来进行资助。如此庞大的支出,只靠“球救助协会”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也在考验吴正荣夫妇——这些通过艰辛努力,重新开口的儿童,将来如何去就业和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1年4月,吴正荣在长沙街头盘下了一家德国老乡转让的西式面包店,并从德国请来专业面包师,招聘培训聋哑人制作西点面包,让他们能够早日自食其力。
“当时只是想为聋哑人提供面包制作培训场所,后来觉得只做不卖,太浪费了,最后就由制作转为了经营。”根据吴正荣的安排,所有的聋哑人前来“巴赫西点”面包店,前3个月接受免费培训,等技术成熟后,就像正常劳动者一样领取工资。现在巴赫西点里的7名员工中,就有3名是聋哑人。面包师陈晨去年9月开始到店里培训,经过近10个月的培训,今年6月顺利出师并留店,待遇在2000元左右。漂亮的前台姑娘蒋晶晶是湖南祁东人,很早就来到巴赫西点店学做面包,但由于对面粉过敏,不能制作糕点,而她又喜欢在面点店上班,于是吴正荣培训她成为售货员。有时蒋晶晶交流有问题时,吴正荣会亲自帮顾客取食物、算账。
“巴赫西点”面包店最初在长沙市五一路太平街口,长沙市一条繁华的路段。因为店面租金太高,吴正荣夫妇没有做生意的经验,面包店的生意每况愈下。为了节约成本,吴正荣将铺子搬到了偏僻的湘春巷。
后来随着德国人在长沙开面包店帮助聋哑人的事情在网络上传开,很多人特地寻访到这个偏僻的小巷来买些面包,支持这对充满爱心的德国夫妇。慢慢地,“巴赫西点”的生意开始转好。
这让吴正荣夫妇感到欣喜,因为在他们的计划里,“巴赫西点”面包店不仅是聋哑人的技能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其盈利的资金还要投入到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
现在,吴正荣夫妇来中国助残已经整整10年了,长沙已经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谈起雷锋,吴正荣说:“刚来的时候就知道中国的雷锋,他很了不起,我的生日正好也是3月5日,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像雷锋那样,不管力量大小,都尽一点力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