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民社会 学会质疑

 

 

从“被充气男孩”小传旺的捐款遭到失控质疑,到赵文卓、甄子丹的“戏霸”之争;从方韩之争,到微博名人“吴法天”被现实约架;从主持人的私生活被肆意曝光,到关于伦敦奥运的不实微博被疯狂转发,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这个社会怎么了?”

 

  自7月19日起,中国青年报对近来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系列深度剖析,引发了不少网民冷静的思考。也许这一切,恰是一场正在上演的“现实版电影《搜索》”。

 

  当“沉默中国”变成“质疑中国”

 

  不少网民感叹,微博已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沉默中国,因为微博,已经变成了一个激烈的质疑中国。”参与小传旺事件争议的“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说。

 

  7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对“小传旺捐款去向”的失控质疑,“天使妈妈”的志愿者很纳闷儿,短短两天内,社会和媒体巨大的关心不再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网民评价,网络暴力损害了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妨碍了普通网民的知情权。

 

  “虽然并不清楚主持人王羲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真的觉得网上的肆意谩骂太严重,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乱骂一气再说,很不理性。”《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凌玉环说。

 

  网民“Zhibin_Yao”把愈演愈烈的质疑称为“沉默后的爆发”,“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乱叮,可悲!”

 

  “我们太久不去质疑,如今终于有了机会,才会这样的激烈和不成熟吧。”网民“次仁普布”说。

 

  网民“华祎德1De-nnisH”说,就像蓟县大火的关注焦点被莫名其妙转移到几个人毫无意义的约架,“公众片面的视角已经逐渐沦为控制舆论方向的后门”。

 

  在引起反思的同时,本报的系列报道依然遭遇了网络暴力。7月20日《网上大字报,谁能独善其身》、7月23日《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7月24日的《谁在为网络戾气“添油加柴”》,7月25日《谁是“网络打手” 谁在“人肉搜索”》、7月30日《谁能扼住网络暴力的脖子》、7月31日《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被网民骂为“无耻”、“信口雌黄”、“王八蛋”、“睁眼说瞎话”、“资产阶级的走狗”、“官方媒体的沉默与无能”……

 

  “被浓妆艳抹”的140个字

 

  不少网民在反思,以恶意猜度为前提的盲目质疑,其实是网民情绪的发泄。

 

  网民“远近闻名”说:“当一个人的微博给自己带来万千粉丝,获得虚幻的领袖感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并不能控制这种力量。当很多人在支持你时,他们不是出于正义感,而是为了发泄和满足,同样,当很多人在践踏你时,他们也不是出于邪恶,而是为了发泄和满足。在心理的运行机制中,没有善恶这种规范力。”

 

  网民“阿华44”认为,这都是方舟子“自证式”质疑惹的祸。“社会对这种无底线的质疑和人身攻击再也不能容忍了。因为下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你。”

 

  在网络谣言和暴力“滚雪球”的路上,网民认为“标题党”是一大原因。

 

  网民“WingsForDream”说:“现在的标题党‘浓缩’出的标题往往和下面的内容大相径庭,但却恰恰迎合了网上‘骂族’们的心理,结果搞得人上网时总是肝火过旺。我以前也这样老是义愤填膺,现在倒是有点百毒不侵了。”

 

  同时,很多人指出,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的受罚成本太低,删帖而已。

 

  网民“漫无际”说:“微博的只言片语,本不应也不能承担起传播事实真相的重任。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在转来转去的@中,事实已经不是那个事实,真相也不复存在。为了吸引眼球,140个字被浓妆艳抹,简略而又充满火药味的言辞极易激起一些人藏在深处的暴戾之气。”

 

  不少网民进一步反思,盲目质疑的根源,也在于近年来的社会公信力滑坡。

 

  网民“王新宇HR”说:“如果这个社会本身是一个真正和谐平静的社会,戾气也不会那么重。”

 

  公民社会,学会质疑

 

  无底线的质疑和传谣,社会并非不会付出代价。

 

  关注小传旺的网民“西北愚人2010”反思说:“不理性,不明真相的质疑结果是什么?就是成了扼杀那些贫困大病孩子生命的刽子手。”

 

  网民“我小马”说:“希望这样的质疑不要伤害到真正的行善者,更不要耽误受害者,做好事的把好事做到底,信任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同样浪费不起。”

 

  学会如何质疑,也许正是公民社会的进步。网民“Geologist_NanLi”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听风就是雨,无知无底线的八卦只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污染了网络大环境!”

 

  支持天使妈妈的“北京厨子”也反思说:“我们绝不轻信任何一个动用了公共资源的个人和组织。这个案例从韩寒开始,一直延烧到天使妈妈基金。但是质疑应该遵循的是什么?是被愤怒的情绪引导下展开人肉八卦大战,还是基于事实,步步为营地揭出黑幕?”

 

  网民“天下口水客”认为:“因为从未习惯于质疑,所以一旦放开,则会满天狐疑,但尘埃总会落定。”“笨笨爽的围脖”说:“多给自己自我思考和判断的时间。”

 

  网民“隔壁墙角”也对被质疑的对象建议:“理应做好被质疑的准备,在质疑中学会沟通,使公益更加让人信任。改变大多数人,不如做好自己。”

 

  “质疑中国,这己是社会进步,质疑是必须的、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学习观察、调查、分析和判断,理智区分辱骂、臆想、有证据质疑,才能免于迷失,免于被裹胁被愚弄,共识、合作和大规模社会进步才有可能。”邓飞说。

 

  网民评语摘录

 

  追赶风的瓜:质疑也需要经历过程,从无序质疑到有序质疑,从质疑一切到合理质疑,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付出很多代价,也正是这些代价促进质疑走向正确的道路。顶住!坚持!

 

  围城里的晓栋:中青报《谁在为网络戾气“添油加柴”》写出了我一直想吐槽的点:当“没耐心”遇上“标题党”,任你百般辩解,我喷了再说。

 

  吴法天:微博正在撕裂社会。每天看到的负能量永远超过正能量,谣言转发量永远超过辟谣转发量,谩骂和人身攻击永远超过冷静的讲理,公知们永远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民粹者和民主派永远占据社会的道德制高点,两拨人总有互殴不完的事情,满眼都是大字报小字报。今夜,我对微博不再乐观。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

 

  fjrb李秋华:请大家,认认真真看完这一篇,也请大家,认认真真得想好了再说话,不要再动不动出口成“脏”,耗费力气在无聊无谓的揣测谩骂中,不如,实实在在帮助你们身边能帮助到的人,不要弄脏自己的嘴,以及别人的眼。

 

  夕阳余霞:“戾气”只是存在于网络吗?非也!网络不过是折射出全社会而已!要根除产生戾气的根源,网站没有这个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民社会 学会质疑  公民  公民词条  质疑  质疑词条  学会  学会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