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全国人口金字塔(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近年来,社会上有关我国人口态势的讨论越来越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发布,更引起民众关注我国人口发生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和未来走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兴衰荣辱,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我们如果能对人口状况和未来走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应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时,就会显得从容一些。
对于人口来说,既有数量(或规模)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而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们往往关注较少,对人口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记得2006年,世界著名人口学家邦加茨,在北京的一次演讲后,有人提问: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哪个更重要?他回答:人口结构。他答得很简短,大家当时也不甚了了。但这些年中国人口的变化,使人们越来越感到邦加茨答复的深意。
对于人口结构,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考察,比如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等,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人口金字塔(如图)。在金字塔上,男左女右,从下而上年龄递升。人口金字塔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人口的过去,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见它的未来。
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少年、成年、老年三个时期。成年时期往往是人一生中对社会做贡献的主要时期。少年和老年时期,人往往对社会没有或很少有产出。如果一个社会处于成年时期的人群较大,处于少年和老年时期的人群较小,那么这个社会所承担的抚养负担就比较小,而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可以比较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红利”期。
我国在过去30年中,一方面,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较大,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以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出生人群缩小,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带来了有利的人口结构。
但是,人口不是静态的。从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的我国人口金字塔(如图),我们可以看到底部已经萎缩,即20岁以下的人群大幅减少。这次人口普查的公报指出,我国0~14岁的人口为2.2亿,只占全国人口的16.6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后短短10年,我国少年人口从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降为六分之一,萎缩得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群不断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比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仔细看人口金字塔会发现,现在还不是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因为30~50岁的人群是人口金字塔上最大的年龄人群。但在今后10~20年中,这个年龄人群将进入老年行列,那时的劳动人群,将由目前萎缩了的少年人群来担当。那么小的劳动人群,要抚养这么大的老年人群,这个社会将会怎样?目前我们还很难想象。
有人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每两个(实际不到两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位老人。中国人口的中位年龄,将达45岁以上。也就是说,届时一半中国人口将在中年或中年以上了。
在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人口红利”时代的消失是顺理成章的事,没神秘性,这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所致。
中国劳动力队伍的变化,将是一个三步曲:第一步,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第二步,是劳动力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第三步,是劳动力整体数量的萎缩。这三步曲必将在今后20~30年中陆续显现。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更是人口结构变化在招工问题上的反映。对于“民工荒”出现的原因,有人认为那只是沿海部分地区的局部现象,有人觉得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形势变动的一时现象,还有人说那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报酬待遇不满、对工作挑肥拣瘦所致。但我们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原因,即由于持续20年的低生育率造成新生人口多年萎缩,而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不断减少。
同理可证近年来的高校“生源荒”。如今一些地方高考报考人数连年减少,甚至由于“生源危机”引发部分高校的“生存危机”。对于这种情况舆论曾有多种解释,如现在高中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人的升学意愿减弱,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适龄报考人数减少。如果我们了解和重视少年人口在不断萎缩,就知道这种情况不会到此为止,极有可能在今后几年更加严重。
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个人的生活安排非常有益。比如,前几年有所谓的“奥运宝宝”热,今年又出现“龙宝宝”热。父母希望孩子在龙年出生,是图个吉利,但“龙宝宝”的一生真会吉利吗?如果“龙宝宝”很多,那么他们的一生将不得不伴随着与庞大的同龄人群的竞争,从产房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到就业结婚生子,直到退休都处在竞争中。
当然,人口结构变动最明显的结果,是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预计我们今后每年将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老年人口超过少年人口是指日可待的。由于我国生育率下降得十分急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也必然十分快速。
而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从没经历过这样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所以尽管我们对老龄化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养老问题对社会的挑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举个例子,近来,在北京,没有安装电梯的六层小高楼是否需要加装电梯,成为热议话题。越来越多居住在小高楼的老人,随着年龄增大,上下楼梯越来越困难。据称,仅在北京,这种小高楼就有3万座。如果每座楼上有10位老人居住在高层,就有30万名老人面临出行困难。如果放眼全国,有300万座这种小高楼,就将有3000万名老人的出行受影响。
最近,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引起舆论一时大哗。关于退休年龄调整的呼吁,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正面响应。今天终于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形势比人强的结果。如果我们了解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就知道,这是迟早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变长,开始工作的时间变晚,而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又预示着养老期延长。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人们一生中的工作时间就缩短了,而养老期在拉长。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这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当然,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于退休年龄推延的反应也会不同,但人们可以从人口结构变化的总趋势,看到它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人口中位数迅速上升,出现的将是整个社会变老的问题,这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最近,梁建章和李建新合著出版了《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梁建章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局面。这对于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不啻是一个严重警告。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动,与人口流动和迁移也大有关系。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6亿。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指出,该省2010年常住人口为8000万,比10年前减少近300万人,减少3.45%,成了人口负增长省份,而四川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有近9000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将近千万人,这是大量劳动力外迁所致。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贵州等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广东省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常住人口增长20.69%。还有,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56%,超过上海市(10.12%),这是由于重庆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造成老年人口比例相对升高。而上海这一比例不仅比重庆低,还比10年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越来越频繁,这种趋势在今后还将继续加剧。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数量,还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命运、家庭的幸福乃至个人的前程都事关重大。如果我们能加强对人口结构的关注,就一定能对人口态势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人口趋势有更好的预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