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贫穷不是罪 毋需“展览”

 

      《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10月30日发布,这份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师大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报告提出,“在给予帮助的同时维护受助者的尊严”。

  作为中国首份儿童慈善需求报告,内容当然不止“维护受助者尊严”,而是涵盖“准确选择受助对象”等方方面面内容。因准确定位弱势儿童群体慈善需求,报告被视为今后儿童慈善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指南,此次发布也被认为是“标志性历史事件”。

  正因报告内容意义非凡,也因报告的官方色彩(该基金会理事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维护受助者尊严”这一罕见提法,就尤具观察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捐助贫困少年儿童活动更是此起彼伏。但众多捐助活动很少“悄悄地进村”,不论是公开贫困少年儿童详细信息、请贫困学子吃饭时面对镜头,还是让受助贫困生上台领捐助金、受助场面被媒体大幅“展览”,受助者都自始至终曝光在公众及媒体视野。

  那么,如此抛头露面被展览,受助者情愿吗?众多事实表明,答案多为“否”。今年7月引发广泛关注的照片《牵手》就很说明问题:照片中,受捐助小女孩垂着头,不敢或不愿正视镜头,而作为捐助人的同龄小女孩,则抬头上看,脸上写满自豪和优越感。两人看似手拉着手,实际上受助小女孩只是伸出了一根手指头,不情愿的心态跃然而出……

  贫穷不是罪,绝非可以反复展示的光彩。自尊与被人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在贫困者身上尤为明显,因此,当他们的窘迫被一次次公开,所谓“感人”的外表下,闪动的到底是温情还是羞辱?

  贫穷不是慈善的装饰品,救助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在慈善的旗号下爱心泛滥,在物质捐助同时给受助者带来更大难堪,慈善,到底离“善”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

  答案不言而喻。而这,也是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子女拒绝被献爱心的原因。

  而被善举所伤的受助者,又岂止少年儿童,还包括更多成年人。同样的,他们对牺牲尊严换物质的捐助方式也越来越反感。

  中国慈善走到这一步,有媒体的功利因素,有机构的慈善秀、政绩秀因素,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慈善理念问题。中国虽是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但现代慈善事业却发轫于西方。现代慈善强调平等,人格尊严既是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也是灵魂所在。而中国还处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传统慈善的影子,带有强烈的恩赐、施舍色彩。

  在此背景下,“在给予帮助的同时维护受助者的尊严”,就颇具深意。这至少表明,官方机构、民间智囊已经意识到,中国慈善事业要发展,就需更多的平等和尊严。这无疑是是中国慈善的一大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维护受助者尊严”不过是纸上谈兵,何时能付诸现实?郭美美事件暴露了中国慈善诸多积弊,但说到改革如去行政化、慈善透明等,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社会在发展,慈善大环境在形成,“维护受助者尊严”,需要习惯了居高临下施恩的中国慈善早日降下身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贫穷不是罪 毋需“展览”  贫穷  贫穷词条  展览  展览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