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方今报》发起了一个“爱心衣橱”公益活动,遭到央视主持人王凯的激烈投诉。因为“爱心衣橱”这个公益组织就是王凯等人发起的,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且已注册为商标。《东方今报》官微的回复显得很委屈:我们做的是公益,爱心和衣橱都是常见词语,哪里侵权了?难道爱心也能当作资源来垄断?今报的强悍态度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很多公益人士、公众人物及律师都加入了讨论,并指责今报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对一个公益品牌的尊重。最后经过沟通,今报公开道歉并同意更换活动名称,风波才告一段落。
“爱心衣橱”重名风波并非个案。微博上,好几个公益组织如格桑花、天使妈妈的负责人都表示自己的品牌名称都曾经被别人使用过。由此引出一个在公益慈善圈广受关注的问题,公益品牌如何保护?公益模式可以模仿和复制,公益品牌名称是否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公益品牌和商业品牌确实不太一样。一般人的理解是,既然大家都是奉献爱心做公益做慈善,名字相同有何关系。但公益品牌除了非营利性质,其他方面和商业品牌并无二致。这个时候,品牌的威力就开始显现了,当把某字会、某慈会和真爱梦想基金会、壹基金放在一起时,人们作出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优秀的公益品牌一定是稀缺资源,是快速汇聚社会资源并保证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的有力保障。公益行业也有自由竞争,大浪淘沙后能在江湖上叫响名号的,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决非抄袭对象。
明白这些道理,跟能有效保护公益品牌完全是两个概念。“爱心衣橱”还算是幸运的,能注册成商标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很多公益机构的名称根本无法注册,比如“爱心妈妈”,属于通用名词,不是专有名词。所以在设计品牌名称时,一定要个性化,有较高辨识度。总体来说,公益慈善行业的品牌保护意识还很薄弱,遇到“借用”的大不了发几句牢骚。草莽江湖,实属无奈。
哪怕某个公益品牌没有注册商标,我觉得也应该给予尊重和爱护。因为创建和维护一个公益品牌相当不易,它是很多爱心人士和公益团队基于共同的价值观,通过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运营和管理,长期培养和积累才得以形成的。在法律屏障缺位的情况下,公众的持续支持和严厉监督是对一个公益品牌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