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王名选择在十八大期间宣布成立一个公益研究中心,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他说,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组织发展释放了“令人鼓舞”的政策信息,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大亮点。
王名目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他从“NGO的视角”解读十八大报告认为,官方对社会组织的态度有所改变。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而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很多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协调和解决,承担一部分从政府机构中转移出来的职能。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正是十八大创新管理的一部分。”王名说。
近年,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陆续宣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突破“双重管理体制”(指社会组织必需接受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的双重管理)的障碍。广东省自今年7月1日起除教育、卫生等须前置审批的少数类别外,对所有社会组织实行统一直接登记。
专家认为,随着官方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组织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中国仅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从2004年的13.5万个增加到了去年的20.4万个。
此外,十八大报告对于整个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安排。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增加一项“法治保障”,体现出中共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王名说,当前很多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法律解决,当然,司法体制本身还有待完善。
知名公共问题专家舒可心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执政党的理念可以通过立法上升到国家意志,然后通过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可以避免“人治”带来的高成本弊端。
此外,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王名认为,报告首次把改善民生与创新管理并重,值得关注。“以往人们有多种误解,例如创新管理就是‘加强管制’,改善民生就是为了‘维稳’等等,其实改善民生才是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创新管理最终也要落实在老百姓的感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