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综合报道:近期,华北、东北、内蒙古相继出现强降雪和降温天气,而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等一些地方更是发生了极端日降温事件,其中青海贵南县日降温幅度达到13.5℃,突破历史极值。除严寒以外,飓风、暴雨、炎热、干旱、沙尘等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也是频频出现。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有何关联?对此,世界气象组织给出了答案。该组织11月28日发布了《世界气候状况年度临时声明》,《声明》说,今年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北半球尤为明显,低温为四种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规报告,这份年度声明与正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相呼应,纵观这份报告,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热”,二是“极端”。
近年来,气候变化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在我们眼前发生,而且由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并达到新高,这种变化还将会继续”。他说,尽管很难将某一种极端气候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全球变暖,但它们之间的确具有关联性。
普通百姓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范师傅退休前从事环保工作,他告诉记者,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气候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他说:“空气当中碳的含量越高,那么地球的温度也就越高。地球的温度一高了以后,老百姓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就感觉最近一些特别特殊的一些天气越来越多,这个减排应该是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节能减排。”
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召开。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环保人士在多哈的滨海大道举行和平游行,呼吁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更大的努力。12月2日,多哈气候大会第一阶段议程已经结束,但除形成几个类似谈判纪要的文本外,并无实质性进展。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搅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德班平台”规划等重要议题的谈判进展不大,这些问题将全部留到第二阶段的高级别谈判桌上,前景不容乐观。
正在参加多哈气候大会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稍早前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额度是有限资源,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发展过多占用该资源,因此应在今后作出更大减排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腾出一定空间。
邹骥教授说:“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应该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有区别的去对待他们的任务,包括其中透明度的问题、可比性的问题。今天的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27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过程中,他们先行排放,把排放的空间给占了,占了以后他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了,但是依然还继续比较过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印度这种大国,处于发展爬坡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消耗比较多,有一个高排放的阶段,等过了这个阶段,它的排放强度会下来。现在各方,发达国家已经占了这个空间,不愿意退出来,它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还是比较自私自利,它就希望你们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把这个成本、代价多去承担,要转嫁过来,自己又要过好日子,又要高排放,还得让别人不排放,矛盾就出来了,这是一个基本的矛盾。”
邹骥同时说,中国政府始终关注气候变化,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成绩举世瞩目。在此次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也做了大量工作,和各个代表团积极地交流、磋商,与各方保持密切的接触,力争共同向前推进会议进程。
邹骥教授说:“中国现在自己国内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些原则,本身这就是对全世界的低碳发展事业的一个贡献,对全世界保护气候变化努力的一个贡献。我们有这样的国内政策来支持,到这个地方我们贯彻的也是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努力的方向都是推进全球的气候保护,全球的低碳发展。我觉得中国起的作用是建设性的,是积极的,是愿意和各个缔约方一起,共同把保护全球气候的进程向前推进的,在这里也做了大量工作,和各个代表团积极地交流、磋商,与各方保持密切的接触。也体现出了负责任和灵活、建设性的精神。”
12月3日至7号日,多哈气候大会将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高级别谈判阶段。这也被认为是大会有可能获得突破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发达国家不会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方面轻易让步,未来几天的谈判必将还是激烈交锋,不排除因进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会因发达国家的自私与顽固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