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北京,一场春风使天气格外温暖。暖阳中的燕园,湖光塔影,春寒料峭,安静而美丽。
2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寂然无声,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公益论坛暨公益未来项目启动仪式”正在举行,来自公益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120多所高校公益社会负责人针对“高校公益”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活动旨在为热衷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渠道,让这类学生更多地了解慈善,读懂公益,获悉慈善事业的运作,为中国公益的未来培养人才。
“高校公益”决定未来
近年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第三种力量,公益事业正在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其中,高校大学生公益尤其值得重视。如今,无论是学校的公益社团、各级社会上的福利机构,还是各种社会公益组织、民间团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们跳动的身影。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高校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朋友们有公益参与、组织的热情和经历,甚至有些同学将投身公益事业作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他们认同公益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乐于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才学、技能、智慧和爱心。”中国扶贫基金会江绍高副会长表示。
他给大学生和中国公益算了这样一笔账:5年后,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10年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2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坚力量;30年后,他们中有的是企业家、媒体精英、公益组织领袖抑或是普通的一分子,他们将主宰中国公益的未来。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金会领袖和公益团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高校公益。
“年轻的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必然引领中国未来,这是由自然定律所决定的!高校公益如果能够将社会服务的使命与知识学习方式的调整较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参加会议的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公益未来”项目发芽
近两年来,公益领域的信任危机,以及慈善组织的发展瓶颈使得公众疾呼,公益慈善组织急需专业的高端人才加入,来引领和规范这个组织朝着专业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公益未来”项目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此而设计和开展的。
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年均受益人口超过100多万的全国性大型公益组织,也是我国扶贫公益领域最大的公益组织。“公益未来”项目是其继小额信贷扶贫、母婴平安120、新长城、天使工程、紧急救援等扶贫项目之后的又一倡导型公益项目。
所谓“公益未来”项目,就是希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带动大学生参与公益,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现代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未来的发展。并通过校园社团公益活动的开展,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有爱心、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据介绍,该项目包括了社团管理信息系统及交流展示平台、社团领袖培训班、高校公益论坛、社团公益基金、全国性项目五个方面的内容,计划在五年的时间里支持全国1000个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带动500万人次的大学生参与公益,培训2000名学生公益社团领袖。
“公益社团是大学生参与公益的重要平台,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但是我们学生公益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对现代公益的理解不够,设计的公益项目都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即使有创造性的公益项目的想法,也因为缺少资金、资源的支持而作罢。”一位参加活动的社团负责人遗憾地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公益未来项目启动后,社团公益基金将用于支持全国高校公益社团开展公益倡导、公益创新、助老人儿童、环保、志愿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支教支农等公益项目。
“有了‘公益未来’项目的全方位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这位负责人说。
“校园NGO”亟待支持
春运期间,据媒体报道,很多城市的火车站都出现了为旅客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
大学生们的公益之心可不是在春运时才有。如今,几乎每一个大学校园里都长期活跃着各种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公益组织,不分文理科,也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这些学生公益组织以大学生特有的热情与智慧,建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公益事业和梦想。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校园NGO”在资金筹集、发展机制以及成长方向等方面也面临着现实的困惑。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前不久,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公益未来——大学生公益社团领袖集训营”活动,活动邀请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机构负责人和国际义工代表与营员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让这些大学公益社团领袖更多地了解现代公益慈善理念与行业现状,学习优秀公益项目,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体验和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公益社团希望拿到公益基金的支持,将通过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总结等一系列流程,这个过程提高了公益社团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水平,我们不仅要解决他们项目资金缺乏的问题,更看重能力的培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说。
其实,近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不断探索,已经开发组织了爱心宿舍、善行100等全国性高校公益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力。陈红涛介绍说,全国性公益项目将更具专业性,更有挑战性,规模化的行动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资源,也可以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或创新一些公益模式。
“让我们关注和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和大学生公益论坛,共同努力,助力大学生创公益未来!”陈红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