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钱的善意聚沙成塔
7.5分钱能干什么?现在,“分”这个货币单位在市场上都很少见了。但就是这几近消失的7.5分钱,却汇聚成了814.4万元善款。
这是一种特别的捐赠模式,卖家通过设置的公益宝贝,每成交一笔交易,就实现一次捐助。所谓公益宝贝,是指淘宝网上带有公益标志的宝贝,而想要拥有这个标志,则需要卖家在上架宝贝时自愿参与公益宝贝计划并设置一定的捐赠比例。设置过的公益宝贝,一旦成交,就会根据之前卖家设置的捐赠比例,将一定数据的金额捐赠给指定的慈善基金会,用于相关公益事业。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公益宝贝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共有21.4万个卖家参与了淘宝公益宝贝计划,涉及商品数达376.5万件,实现捐赠次数达1.09亿次,共捐赠814.4万元。虽然平均下来,每个设置公益宝贝的卖家去年仅捐了38元钱,每个卖家每次仅捐了7.5分钱,但通过上亿次的交易捐赠,汇聚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淘宝网作为一种新的公益渠道,“公益宝贝”并非是起点,也不是终点。早在2009年,就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多个公募基金会进驻淘宝,进行善款募集。其后包括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地方性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有机构身份甚至草根在内的几十个NGO,都开始通过淘宝网做公益。
在这里,孕育了免费午餐,诞生了爱心林,救助了好猫好狗……今年六一,淘宝网通过整合自身的各种资源,发起“孤儿保障大行动”,通过聚划算以团购的方式网聚爱心,运用网友强大的聚合效应,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去协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改变困境的机会,实现公益从点到线的聚合,仅这一活动就募集了85万元善款。
“乐橙”计划志愿者在滨虹学校与孩子们互动。
阿里巴巴重建小组在青川。
图片:受访者提供
阿里巴巴正在尝试让公益发生在商业的交易行为中,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外星人总裁马云在一次CEO致辞中指出,“我们坚信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在这句话之前,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家,都把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方式,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的阶段。
事实上阿里巴巴不生产任何产品,它只给全球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交易的平台。按照马云的指示,阿里巴巴的公益行动,就发生在这些交易行为中。而最近统计的一些案例,显然已经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初步成功,比如2011年淘宝平台上发生了超过1亿次的公益宝贝交易,最终筹集善款814万元,但平均每笔公益宝贝的捐赠金额仅为7.5分钱。
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还有若干款和公益宝贝相类似的产品设计,它们正是基于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而诞生,它们从商品交易中来,最终也回到商品交易中去。
在微公益大行其道的当下,阿里巴巴也许正在走一条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大鳄不同的微公益实践之路。
等爱的冬天
10月27日晚10时37分,福建泉州的zeng_zhishan通过支付宝捐出1元钱,支持一个叫做“等爱的冬天”的公益项目。这个公益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目标是为四川大凉山的1200名受寒彝族儿童募集30万元,采购防寒物品。
zeng_zhishan是淘宝网上一个有三钻信誉的卖家,此次筹款活动计划十天,但是实际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募集到了300020元善款,累计有43086人通过支付宝捐款,人均不到7元。按照规定,如果在10天之内,项目无法募集到善款目标额的80%,则项目自动失败,捐款将通过系统自动返还给资助者。
资助者的名单整整列了1437页,绝大部分的捐赠金额都是1元。而名单的右侧,则详细列出了此次采购的物资清单,包括1000套儿童保暖内衣、棉衣棉裤、保暖手套、帽子等等,而这七种物资又分别来自淘宝上的七个卖家,他们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供货资格。其中所购棉衣原价为178元,中标价格为68元。
而竞标者并不能完全凭低价取胜,还要接受资助网友的投票,其中资助1元的与资助1万元的网友权限相同,都只有一票的权利,最终,得票最高的卖家中标。
这些都是在一个叫“有求必应”的平台上发生的,它是淘宝新推出来的一个公益产品。此前,这个平台已经成功执行了“你好,老兵”“大山里的运动会”“‘我们一起成长’多媒体图书室计划”等经典项目,这些公益梦想的发布者分别为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老兵志愿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和麦田计划。
这个于去年8月份上线的新频道,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15万人参与资助投票,有260多个卖家参与过招标。
在电子商务领域,“有求必应”被称为“C2B模式的试验田”,它所做的就是将买家的需求转化为买卖双方可执行的交易合作,使买家获得性价比高的产品,卖家获得更多成交的机会。但是它带给公益项目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商业逻辑。据负责此业务的产品经理超逸介绍,商业运作的模式,使得在这个平台上运作的公益项目,在筹款环节和采购环节都体现出更加透明和高效的特点。
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专家清岚认为,“有求必应”尊重了捐款人的权利,“他们能决定选择什么东西,也许不会太专业,但是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因为所有的流程都在淘宝上公开并实现,信息随时透明,并且通过投票来决定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后的采购行为由项目所在地的NGO执行,所以“有爱的冬天”项目,提出3万元的行政经费,“NGO用于受益对象的筛选、核实、资料采集,以及物流、分发、监测与反馈等工作。”
“魔豆宝宝”的遗产
2006年4月18日,周丽红去世。
此前4年,这名苏州市胜浦镇的小学教师,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随后的时间里,病情恶化,丈夫与其离婚,只剩下她和6岁的女儿。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周丽红还要还债,但拒绝了外界的捐赠,选择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小店,专营儿童服装,取名“魔豆宝宝”。她每天躺在床上处理交易流程,父母负责送货。
淘宝的网友发现这个故事后发出爱心代理征集令,100多名网友要求代理“魔豆宝宝”小屋。直到现在,这间小屋仍然在淘宝网上红火着,周丽红的女儿也得到了网友的关照。“魔豆宝宝”的故事,在阿里巴巴内部流传了下来。
在买卖中产生爱心,“魔豆宝宝”后来衍生出了一款叫做“公益宝贝”的产品。即卖家可以自愿把店铺里正在出售的商品设置成“公益宝贝”,然后设置捐款额度或者比例(捐赠比例介于0.1%~100%之间,捐款额为1元、0.1元、0.02元),并选择好相应的慈善机构以及捐款方式。这样在商品售出后,会按照设置形式扣除相应金额到指定的公益捐赠支付宝账户中。
据统计,2011年淘宝平台上发生了超过1亿次公益宝贝交易,累计有来自21万个卖家的2600万个商品加入了公益宝贝,平均下来,公益宝贝每笔捐赠金额仅为7.5分钱。
2012年5月17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孤儿保障大行动”项目加入了公益宝贝,截至6月20日,该项目获得善款达到112万元,这些善款用于为全国范围内的孤儿购买重大疾病公益保险。儿基会“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办公室副主任吴慧娟表示,“虽然每笔善款额度小,但是公益宝贝覆盖人群很广,捐赠笔数多,募款效果就非常好。”
清岚回忆,随着周丽红去世,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开展。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很多员工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如果大家每人都捐一点点的话,那凑一起不就很多钱了吗?“这个缘起其实很简单,就是内心的驱动。而马云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氛围,员工敢想而且敢实现。淘宝对外是平台,对内也是平台,你的想法有机会表达,也有机会实现。”
为了帮助更多像周丽红一样的“魔豆妈妈”,淘宝网联合中国红十字会于2006年启动了“魔豆宝宝爱心工程”,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寻找“身处困境但自强不息”的母亲。
阿里巴巴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顾潇认为,新浪的模式,腾讯的模式,都称之为微公益。而类似公益宝贝,就属于一种更小的模式。它甚至不需要一种捐款的动机,只要知道这些事是好的,不需要刻意去捐款,他只需要满足自己的商品需求,选择一个标有爱心的商品就足够了,这是一种可以持续运作的模式。
现在淘宝卖家在后台还可以选择捐赠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项目、壹基金的“壹乐园”计划,或者是“中国红十字会·淘宝公益基金”。
淘宝公益基金是由“魔豆宝宝爱心工程”升级而来,是由淘宝网2010年9月捐款1000万元在中国红十字总会设立的专项公益基金,其资金来源是淘宝网和淘宝网员工、会员、客户、合作伙伴的捐款。
在项目选择上,淘宝网做得比较保守,“我们对公益宝贝是一个放了再收,收了又放的过程,比如有些基金会,我们看不到他们做了什么,没有一个机制让他们反馈从我们这里拿钱做了什么事情,于是只好收了。我们要对会员负责,必须要知道项目是否合理。”顾潇介绍,未来真正捐了钱的会员更有发言权,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基金会,甚至要给他们做出评价。
而这个项目今年做了升级,“我们要求每个项目每一部分,都要在我们专门的官方论坛里给出筹款的状况和他们执行的状况。并且还要求他们像对待客户一样的,向自己的捐款人提供信息。另外他在自己的官网里也要去公布,甚至媒体不定期的报道也要讲这些事,我们会有几个要求他必做的动作并且鼓励他有自选动作,创新一些方式。”
而申请加入淘宝公益宝贝的项目,必须是具有公募资质的公益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可行性强,且正常运转一年以上,要提供项目年度报告,项目相关信息必须充分公开。
“云客服” 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
10月29日,清岚来到昆明考察云南君仁博爱基金会。
君仁博爱基金会是一家旨在为残疾人提供再就业培训和扶持的基金会,其创立之初针对的是小矮人(侏儒症患者)。而阿里巴巴恰好有一个“云客服”的项目,现在已经面向残疾人展开服务。
“云客服”是淘宝对外的在线客服,为淘宝的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这是一个纯粹基于互联网属性开发出来的工作,可以异地工作,不限时间,进入门槛低。
清岚介绍,由于淘宝本身的巨大体量,“云客服”最早是淘宝社会化的一个项目,平台参与里引入了志愿者的概念,这部分志愿者因为付出了时间和劳动,因此会有费用产生。
最早参与社会化管理的志愿者,工作包括检查并找出违规商品,进行处理举报,包括管理论坛里的帖子。再晚一点,淘宝客服的需求量达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于是就把这部分工作的目标转向了大学生群体,给大学生以实训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淘宝服务的提供者,感受真实的职业化要求。
从2010年开始,现在大概7000多大学生群体在“云客服”平台上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自主选班,在宿舍里提供服务并取得报酬。根据能力等级的不同,时薪从7元到17元不等。
“云客服”的第二个应用是向残疾人开放,和各地的残联合作,由残联推荐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考试培训,成为“云客服”。从去年开始,罕见病瓷娃娃这个群体开始大规模进入“云客服”平台。
8月9日,“云客服”残疾人培训班在宁波开班,这是“云客服”第一次在异地举办培训班。在宁波当地残联组织的帮助下,共有37人报名,经过筛选合格的20人进入培训班,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培训。招聘的条件很简单,就两个:一是打字速度超过40字/分钟;二是淘宝3星以上会员。而针对残疾人的条件更宽松。“云客服”工作被切割成每2小时一个时间段,参与人员可以在24小时中选择空闲的任何时段上岗,跟淘宝网建立劳务关系,按时薪制付酬。“这对残疾人来说尤为理想”,清岚介绍,评估证明,残疾人群体的稳定性、被认可度比大学生还高。
针对残疾人的服务,最早是在2011年5月份,第一次培训了20个人,对残疾人朋友的条件降低到淘宝买家两星、打字速度30字/分钟。最终有13人通过考核,其中12个肢体残疾,一个语言残疾。7月份进行评估,发现他们的服务满意度稍微低于杭州大学生的水平,但是可以满足淘宝顾客的需求。
而云南君仁博爱基金会有100多名小矮人,他们属于残疾人中的正常人,在“云客服”合作方面,“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顾潇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有社会服务的性质在里面,大学生解决的是实习实训,而残疾人解决的是居家生活,是更贴近社会,更自尊的生活。
寻找公益的蓝海
顾潇: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现在有三个方向,一是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帮助弱势群体来发展能力,不是直接捐助,而是授人以渔的方式;第三是公益组织的扶持,尤其对环保类公益组织的扶持。
基金会特别的地方,就是决策机制,决策机制的创新性,创造了每个人都参与的一种方式。
现在基金会处在第一阶段,由全公司投票选出的十位代表负责项目甄选。第二阶段是更多人参与,不仅仅是这十个人,这十个人只是代表,我们需要更多员工更多客户参与进来。另外还要结合企业,从员工到客户,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
阿里巴巴现在是要打造一个公益平台,希望通过商业上的资源推动网上消费者和公益组织的互动,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公益。为什么做这件事?一开始没想过,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首先我们能肯定这个事是对的。而我们可能正在掌握每天淘宝五千万到一亿用户的资源,感觉这是必须要做的,不做就错了。
为什么作为平台策略?阿里巴巴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我们做平台是有经验和优势的。阿里巴巴本身不卖东西,但是有这么多网商和消费者在上面互动,造就了今天那么大的产业规模。那么公益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这个方式,光靠一家两家企业捐赠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当你做成一个平台的时候他整个产业就越来越大,所以这是我们倡导的。
另外,短期来看,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公众获得更多的善款。公众是蓝海,公众加互联网是公益的蓝海,在中国个人捐款的比例和海外比太小了,但2008那一年却一下子升高了,这显然就是一触即发的,借助平台来帮助更多人或环境,同时平台上的消费者本身是有公益诉求的,他想做,但不一定有资源,这是一个互相满足的过程。
长期来说,我们更愿意做的是推动公益行业发展,我们觉得公众参与会对整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从我们的角度讲,郭美美的事儿让越来越多的机构看重“透明”这个问题,这个是基础,但是真的透明能解决问题吗?也不一定。
我们看到的核心问题,“透明”是一个,但是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开放”。公益组织和受助人,如果永远是两点一线,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整个行业是缺乏监督的。他没有义务去做透明的事,没人管你呀,靠自律,很难长久,也很难提升质量。从长远来讲我们需要第三方的力量让整个行业平衡起来。通过公众的参与,至少可以丰富这个行业业态。有人愿意做就去做,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肯定有人愿意做,去推动这个事。
所以从长期来讲,我们更看重公众的参与给业态带来的健康,丰富。淘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产值,是因为有物流、模特、第三方运营商,他是一个丰富的产业链,当一个产业链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他就变得越来越健康。
少做规则、制度和决策
清岚: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部专家
我们并没有去做什么调查研究之后决定做什么,只是出于自身的觉得要做什么。比如说弱势群体,并不是我们说第一天有阿里巴巴有淘宝的时候就要为弱势群体增加机会,但是我们看到那些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这东西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我们不是第一天设计的时候就发现的,这是设计之外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记得我们最开始做那个“清源项目”时也有一些思考,清源行动其实是在没有基金会的时候就在做的一个项目,它最早可能是想保护我们的母亲水源,后来我们觉得还是通过已经有志于此的组织的扶持,会更有效。就等于说一双手变成很多双手。让他们支撑起来,那很多双手就更有力量了,就能做得更好。
我觉得商业思考是很重要的。做企业的人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我们定的这三件事而不选择其他方向的原因是这三件事是我们能做的,或者说其他事我们没有那么会做,这个商业思维是会有一些作用。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上的资源是什么,这些东西能够带来什么,所以我们才定的这些方向。
阿里巴巴公益的愿景,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不是在设计而是在尝试,再把自己觉得现在最能干的那些事情干起来,干这行的好处是大多数时候做什么事都是对的,所以先选一些赶紧做吧。
从我们预估来讲,最终推动我们去做的不是社会责任部的几个人,最终推动阿里巴巴公益的一定是会员以及公益基金会的反馈,这个是明确的。我们会倾向于越来越少去做规则、制度、决策,我们要退到后面,把这个选择权交给真正在参与做事的这些人,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我们的观察去提供工具、平台和资源。
我们的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的互动还比较多,但各个公益平台,例如腾讯公益平台、微博的公益平台,大家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也许可以创造出某种合作出来,因为这有一定的好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公益平台对公益的好处是因为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观察者的角色,企业谈公益,又从公益谈企业,我们没有被特定的圈子捆绑住,绑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