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谁是社会公器?

 

钮小雪 公益周刊广州站记者。2011年考古学专业毕业后误打误撞,闯入南都公益周刊,见证这个国家公民力量的不断成长,行走在公民社会的漫漫长路上。

 

    2011年6月27日,是我的毕业典礼,也是南方都市报公益周刊的诞辰日。在迎接一个新生命到来之时与过去话别,一切显得如此美好。

 

    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公益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生活满满都是正能量。但没多久,我的幻想就破灭了,原来,公益圈里也存在着不同立场和利益的纠结,也是一个名利场,公益伙伴总是视媒体为统一战线,把媒体视为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影响力的阵地,却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

 

    记得有一次,因为选题安排我需要做一家知名民间公益组织的批评报道,虽说是批评,但我更想通过它的问题揭示整个公益生态圈的复杂。此时这家机构正处于全城媒体的褒扬声中,组织的负责人完全接受不了我的质疑,几个问题之后他几乎出离愤怒。像很多人一样,他认为,身为公益媒体天生就应该跟N GO一样站在民间立场上,庇护正在成长中的弱小草根N GO,在公益助推社会建设的初期,记者如若揭他们的短,那就等于是逆历史潮流,成千古罪人。

 

    这种愤怒也不难理解,身处这个打开报纸满眼都是打砸抢的时代,你有什么资格批评一个正在做好事的人?

 

    但仔细想想,那些做了几十年好人好事的官办慈善机构,也恰是因为长期以来缺乏批评和社会监管,才在朝夕之间公信力尽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吆喝,公益人被塑造成一个个圣人,高处不胜寒,任何一个污点都有可能让整个公益领域不堪一击。

 

    虽然N G O和媒体都是为公共利益而生,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阵营,相互监督才会促进公益界良性、健康的发展。批评也好、褒扬也罢,公益报道唯一需要服从的还是事实。在做批评报道时,我以为,公益记者与打黑记者同样是为公共利益而战,区别在于对于自身立场的理解。打黑记者会将自己置身于对立面收集尽可能多的负面证据,用调查证据来表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但事实上,在整个公益环境仍未成熟的氛围下,许多事情并非大是大非。

 

    比如,我曾在采访一家公益机构时,听一名理事说该机构的负责人为拉拢地方政府资源,给前来考察的政府官员送了礼品。我的第一反应是,善款是否被挪用了?但仔细观察后,我却发现,这也可能是基层社会长久以来礼尚往来的习惯,N G O囿于环境所  困,要想发展还是得借助于基层社会的逻辑和处事智慧,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单凭监督、揭黑就能完成的。

 

    当然,这也并不表示没有底线。相对而言,公益记者则会在理解对立面的逻辑基础之上,收集尽可能多的立场和观点还原事实真相。虽然真相可能永远无法抵达,但记者可以通过努力为读者呈现出尽可能多的角度和立场,孰是孰非,自在于心。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报道便是在传递这个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当大多数人开始接受少数群体的存在,价值标准不再是非此即彼,这个社会的对立和暴力也会少一些,理解和关爱便会多一些。

 

    采访他人,深入公益,终究还是在他人的生命和公益时代里观照每个人的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谁是社会公器?  公器  公器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谁是社会公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