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徐永光:未来十年,我的六大预测

  公益行业人才短缺,是未来10年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突破阻碍人力资源提升的薪酬政策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障碍,是行业两大任务。

  猜想

  1、未来十年,独立于政府的民间非营利部门——社会第三部门初步形成,经济规模——GDP份额将由目前的1‰增长到3‰,服务类投入超过扶贫济困资金;

  2、融合商业与公益的社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民办教育、医疗、养老产业大部归属于此,社会第四部门形成,经济规模远超第三部门;

  3、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公益组织生存发展形态变革,新型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成为其生存必备条件,虚拟公益组织(无专职人员、无办公场所、无法人登记乃至无外部捐款)大量涌现,活动形式推陈出新令人目不暇接,社会捐赠的现金部分95%通过互联网金融工具实现;

  4、20%的公众志愿参与捐款及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家族基金会成为富人慈善的首选,其数量跃居基金会之首;

  5、慈善文化趋于理性、健康;

  6、道德忽悠、道德绑架失去市场,公益慈善行业成为青年人有尊严的职业选择。

  公益行业人才短缺,是未来10年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突破阻碍人力资源提升的薪酬政策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障碍,是行业两大任务。

  问答:(SE:社会创业家,徐:徐永光)

  SE:按千分之三的GDP贡献率,意味着公益行业将创造多少就业率?

  徐:这个问题令人困惑: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25.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3%(占GDP则为千分之一)。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这与社会组织增加值525.6亿元占比0.23%的数字是吻合的。

  而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大约为2.8亿,大体上第三产业每吸纳1人就业,所对应的增加值为8万人民币。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则达2.2%,大约为经济增加值0.23%的10倍;而社会组织吸纳1人就业,所对应的增加值仅为8570元,差不多是全国第三产业人均就业对应增加值的1/10。所以,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SE:第四部门的提出是开创性的,把教育、养老、医疗目前问题最多的领域纳入,不知政府在未来的扶持力度如何,注册是否会放开,如何界定?

  徐:目前这几类民非占民非总量大约80%,基本上为私人投资。未来,凡私人投资要求回报的教育、养老、医疗机构不应按非营利组织注册,应定位为社会企业,工商登记,但享受税收优惠和相关政策扶持。类似于现在的环保、农业和残疾人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这可吸引数万亿社会投资。由此未来中国将拥有最大数量的社会企业。

  SE:“四无公益组织”存在的政策空间?

  徐:“四无公益组织”是依托互联网存在的,除了时间和智力投入,几乎没有其他成本。这种在线服务的公益组织(项目)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求助解决,当然,有的是依托互联网企业实现的。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已经是最大的公益服务提供者。15年前我和张朝阳对话时就表达了这个观点。

  SE:未来95%的公众筹款将通过互联网金融工具,是否意味着公益组织“无网”不胜?

  徐:10年后,智能手机几乎无所不能地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通讯、物流和金融支付手段的变革让邮局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银行的柜台服务也将急剧缩减。人们口袋里几乎不带现金了,银行卡也被手机功能替代。

  互联网金融工具或金融服务的IT实现,不仅是发展趋势,而且正在发生。未来95%的公众筹款将通过互联网金融工具,不仅意味公益组织去信息化生存时代的终结,也是金融支付手段的革命。

  SE:目前国内公益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徐:除了社工专业,大学本科几乎没有公益慈善专业学科设置,需要填补空白;目前培训项目越来越多,但高水准的培训不多,出现一方面培训需求大、一方面资源低效率使用的问题。

  SE:社会文化价值突破从何开始?

  徐:首先从厘清民间公益的本质开始,因为慈善的官民不分、慈善组织的人格分裂,以及政府直接操盘,以权谋捐的存在和监管失灵,搞乱了慈善文化,挫伤了公众的慈善热情。此外媒体缺乏专业能力,有时会误导群众,误伤忠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徐永光  徐永光词条  六大  六大词条  预测  预测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