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重点大学将面向贫困地区专项招收5万名农村考生。该计划实施后,贫困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将比2013年增加10%以上。这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变寒门学子难上北大清华的最新措施。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通过专项计划、自主招生等,继续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其中,2014年,重点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的专项招生名额将由2013年的3万人增至5万人。2012年,该计划的招生总额为2万人。
这种“定向招生”能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增加一次录取机会,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录取。凡有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的学生,均可填报定向招生志愿。
通知要求,这5万招生名额将投向官方界定的832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拿出部分名额面向重点大学录取机会较少的山西、河南、广西等省份。这些重点大学以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211工程”大学为主。
这项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实施,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实行定向招生。政策制定者希望,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和服务。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此次教育部通知被认为是该项教育公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长期以来,上重点大学,接受优质教育,一直被认为是贫困生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但是,因教育资源城乡差距严重,近年来考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滑,“阶层固化”现象显现。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的一项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该比例自身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省重点高校(本科一批)应针对农村学生单独制定专项招生计划。而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学学生,还可参加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单独招生。这些高校将专门安排2%的本科名额,供贫困地区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籍考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