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和公益机构最缺的是什么?如何及时提供灾区所需,有序高效地救灾,如何让社会力量更好的参与到灾后整体规划,友成基金会积极探索与政府及各界组织一起,搭建灾后救援力量的跨界资源协调平台。
在进入灾区2天后,大学生志愿者小红一头扎进刚搭好的工作站帐篷里,很快就进入了酣睡。她来自附近的盐津,本来是回家过暑假,没想到正赶上地震,就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做志愿者。“太累了,前两天就在路边睡几个小时,根本没有地方收留志愿者。每天夜里都下雨,好辛苦。”
2014年8月6日,震后的鲁甸县火德红镇,由友成基金会捐赠的首个“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正式建成,并移交给火德红灾民安置点负责人鲁甸县政协副主席郑大琴女士,参加救灾的公益组织“滴水公益”将入驻工作站,提供后续的服务和管理。郑女士对工作站完备的设施与齐全的功能感到赞叹,表示这些设备精准的覆盖了安置阶段灾民典型的需求。
滴水公益有着丰富的救灾经验,对工作站所提供的支持还是表示惊喜,负责人王旭东对这个工作站的评价是——“相当给力、相当及时”,对救灾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来说,是一个“加油站”。小红也一再表示,来到火德红三天,感觉终于找到“组织”了。
火德红镇是重点灾区之一,受灾严重的是火得红社区和李家山村,截止8月6日9点30分初步统计,全乡死亡52人、失踪7人,受伤196人其中重伤50人,倒塌房屋超过1万间。
工作站就建设在火德红中学内,这里也是镇里最大的灾民安置点。这里有700多位重灾区的民众,更有100名儿童,有着典型的安置点社区需求,急需社区陪伴、心理援助、儿童看护、社区构建等多种公益组织服务。在这里建立“援动力”公益组织的工作站,将成为公益组织服务灾区的一线阵地,对维护安置点稳定、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有着重要的意义。
见证这一交接仪式的平安星负责人、也是刚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救灾联合平台”核心发起方的刘宝宗也表示,“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包括的越野型推车、简单洗浴房、整套办公设备、十人住宿容量、139种设备、37种社区工作手册、社区儿童陪伴道具等各种高品质的设备,体现很高的专业性。
8月3日,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友成基金会第一时间启动救援一级响应机制, 依据汶川、彝良、雅安地震救灾积累下的六年专业民间救灾经验,友成将支持救灾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提升民间救灾效率视为己任。
按照内部的救灾响应机制,友成基金会紧急派出了由副秘书长韩靖带队的5人救灾小组,马不停蹄奔赴鲁甸灾区。韩靖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还是当年 “全国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具有丰富的一线救援经验。
同时,友成倡议“精准救援”,坚持以支持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为核心,开放历时7个月研发新鲜出炉的“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并通过民政系统、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救灾联合平台,将首套工作站捐赠给滴水公益。另外,紧急制作的另外首批5套工作站也正运往灾区,将捐赠给灾区的救灾公益机构。目前已经开展入驻机构公开招募工作。
工作站为公益组织在灾区一线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包含4顶多功能帐篷及139种配套设施,满足包括生活保障必需品、应急装备、办公设备、专业技术等一线救灾需求,为3-4人的灾区公益组织团队提供3个月的工作生活场所,以保障志愿者团队安全及救灾行动的高效开展。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对救灾小组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希望发现救灾公益机构的迫切需求,把解决公益机构的燃眉之急作为工作重点;同时多方搜集信息、多方整合资源,为后续持续时间更长、公益组织更容易发挥作用的灾后重建阶段做好各项准备。
“援动力”救灾项目由友成基金会开发的创新型产品。目前包括针对公益机构的“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针对专业志愿者的“援动力•工作包”,以及针对灾区民众的“援动力•爱心包”。该项目刚刚在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获得“年度救灾创意大奖”。
“救援机构和志愿者,他们带着爱来到这里,‘援动力’就是要为他们提供更有力、更专业、更贴心的支持和服务。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帮助灾区民众。”韩靖解读援动力项目。
后续几天,按照调研结果及规划,友成基金会将以龙头山镇为中心,在小寨镇、火德红镇、东红镇、水磨镇黄泥寨村等地建设五个工作站,届时将覆盖整个受灾地区。目前,已有包商银行等爱心企业为这个项目捐款,也希望有更多专业的公益组织能够入驻。
咨询请联系:傅天马 18511786606,王军1851515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