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助残公益产业化的春天快来吧

“英伦范儿”公益人郭力:

 

公益榜样

 

郭力:

 

北京坦途助残机构创始人

 

联合推荐

 

基金会中心网

 

中国发展简报

 

“北京坦途助残中心”的创始人郭力,希望把他从英国学到的助残理念和模式带到中国,为草根机构和助残公益摸索一条道路。

 

在伦敦政经学院和剑桥大学留学时,郭力参与了助残NGO和社会企业项目,主持学术研讨;回国后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三年,熟悉和起草政策文件;深入基层,入户调研我国残疾人国情和需求;长期作为志愿者,参与筹款和教育就业类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发起“北京坦途助残中心”等机构……这是30岁出头的郭力的助残公益之路。

 

中国的残疾人去哪儿了?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3年度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13年度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残疾人小康指数已达71.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8500万名残疾人仍是就业困难群体。

 

“之前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现身边有好多残疾的同学,坐轮椅的、独臂的、戴助听器的、需要把书贴在眼镜片上读的,他们和我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吃喝玩乐,有英国人、加拿大人、南非人、印度人,却没见过一个中国人。”这给了郭力很深的震撼和思考:中国的残疾人都去哪儿了?

 

“其实,他们一直都在身边。”郭力告诉北京晨报(微博)记者,机会的缺失和不平等导致了这个群体比较难融入社会、体面的谋生、有所作为。其实,绝大多数残疾较轻的残疾人,完全具备就业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具有特殊优势,但主管部门、教育机构、潜在雇主都还不够了解和支持这个群体。依靠特殊学历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才能帮助他们跨越技能和信息这两个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巨大鸿沟。

 

让更多机构去“费心”

 

郭力认为,在我国,政府机构一直是助残事业绝对的主力军,虽然奠定基础、功不可没,但由于体制、人力、财力等制约,服务能力和机制已显滞后,社会助残公益大环境的形成已经迫在眉睫。

 

对比英国,助残事业早已形成以政府行为辅助和支撑、各类社会机构为绝对主力的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社工机构,以及具备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企业有效地解决了绝大部分残疾人教育就业方面的诸多社会问题。

 

“国内的助残机构,也是时候开始走上专业化和市场化路线了。”郭力表示,在国情允许范畴内彻底改良助残公益大环境,让政府相关部门“省心”。 政府可以专注于法规政策的制定和行业监管,放开搞活社会助残产业,让大环境迅速形成和发展。“让更多人更多机构去‘费心’,受益的将是千万计的残疾人群体。”

 

草根组织也应有范儿

 

去年开始,郭力带领一批“海归”校友发起成立了北京坦途助残中心等助残机构,带动一批有志于服务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归国留学生,执行包括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在内的多种助残服务。

 

 

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开始鼓励和推动助残领域草根机构的发展,但在执行和落实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力说。草根组织大多还处在“主流”和“主力”之外,上游的各种资源和下游的服务对象基本还都在政府机构控制之内,未形成充分的行业合作和产业链,生存和发展非常艰难,又缺钱又缺人又却项目,多半机构都在“单打独斗”硬撑。

 

“不管是政府工程还是草根项目,都该有‘范儿’有‘派’。”郭力强调,项目够不够专业、够不够务实是第一要务,整体事业发展够不够快、符不符合现实国情是关键宗旨。草根组织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把项目做实做大做精。目前,他正在积极通过申报项目、参与意见征询等形式向政府建言献策,盼望更好的扶持政策出台和落实。“一边做好手头工作,聚拢更多志愿者和专业人员,一边盼望着社会创新和助残公益产业化的春天尽快到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助残公益产业化的春天快来吧  助残  助残词条  产业化  产业化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来吧  来吧词条  春天  春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