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的4,000多名中共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一个涉农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民增收助力。这一创想直接催生了“中关村牵手新农村”的“两村工程”。
但中国并不缺少涉农网站,有数据表明是6,300多个,也有研究报告披露多达17,000个。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网站,又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两村工程的创始人于滨发现,尽管建立了“村村通网络系统”,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屈指可数。这种自上而下建设的网络平台,往往沦为“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和农民的切实需求联系不大。如何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信息?
两村工程选择了在“最后一公里”和“人网结合”上下功夫,使过去“浮”在空中的网络,真正扎根到最基层的农村。
与高度分散的小农之间的任何交易和服务,都必然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这是中国国情使然。两村工程的IT专家们未必明了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症结,但他们最后落脚到与民政部门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步。“两村工程”的负责人邱东认为民政部门更愿意关心弱势群体,而从权力资源上看,农民协会是由民政系统负责管理的。帮助各个农民协会建立信息平台,协会成为一个农民组织化载体,不但达到人网结合,同时解决了与个体小农交易的不可能性。
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协调各区县民政局,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农民的各项需求,为“两村工程”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两村工程由此得以延伸到农村合作社、农民协会等一系列基层涉农组织,再由下至上搭建起村、镇、县、市、省、中关村六级圆锥型网络架构。
他们在两年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北京有12个区县开通了各种协会的信息平台,2008年两村工程的6个工作人员行程4~5万公里,走访了上万个农户。因此而带来的显著效益,也频频见诸媒体。门头沟妙峰山的纯天然的玫瑰精油,本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但并不为外人知晓。两村工程迅速搭建平台,派人拍照,制作视频,并在网络发布,给当地农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笔者问邱东:“果品、家禽、旅游,各种各样的产品和信息,如何做到差别化服务呢? ”他说,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不能做的尽量不介入。
北京目前有655个农民协会,2009年两村工程打算为不同类别的协会分别搭台,让各个区县的协会自己交流讨论。邱东憧憬着那个场面:“把场子留给这些协会的农民,我们就可以一边聊天抽烟去了。至于大兴的西瓜如何卖到了十三陵,农民自有安排。”
邱东说:“我们尽量鼓励农民发布自己信息,网站都是自己的,域名是自己的。”但笔者打开两村工程的网页,很多协会的网站并没有清晰地展现在首页,而是混在新闻里。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看,觉得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曾有媒体写到了当初的雄心:“两村工程为全国范围内的50万个自然村建立起50万个拥有独立域名的、用中、英、日、韩、俄五种语言同时发布信息的网上大村落”。邱东坦承,当初雄心勃勃地想做成农业的阿里巴巴网站。有部门承诺过500万的建设费用,但事实上资金没有到位,而单靠党员的捐助也无法支撑,所以才走出了现在的一小步。
也许在他们发现了农业信息化的问题的时候,另外的问题早就在半路上等着呢。邱东说:“这两年所做的,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但钱还是没有着落。”回想当初的雄心,他很无奈表示:当时只想让农民增收,并不清晰中间过程,像个二百五似的,即所谓无知者无畏。
两村工程最早的载体是北京两村高科技术有限公司,当时的北京市领导看到中关村党员在做这项工作,建议市场化运作,随后成立了这样一家公司。
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发现信息化服务不是靠市场化运作可以解决的。后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一语道破:“你们做的是不赚钱的事情,怎么可能市场化运作?”一位主管部门官员更是直言不讳:“政府至今也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式。”
于是,公司2008年初就停止运营了。在海淀区政府支持下,成立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两村工程发展中心,但所拨经费杯水车薪。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信息服务,存在外部性是自然的,但谁该为成本埋单呢?尽管每年国家有农业信息化的预算,但两村工程并没有进入政府常规预算。
这两年也是不停“化缘”的两年。民政部门的领导提醒,可以找公益基金会申请经费。在最困难的时候,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解决了燃眉之急。近来还有望获国家有关部门的奖项,也算一个资金来源。此外,其他一些规划,让人听来颇有云开雾散的感觉。
“看来局面向好?”笔者问邱东,他不置可否:“只是说局势见好。”
机构信息
联系人:邱东 理事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23号都市网景C座302室 (100086)
电话:010-62152450
邮件:2cun@2c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