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民间组织创新 世行举办“中国发展市场”活动
6月2日,世界银行与合作伙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在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共同启动了旨在“支持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创新项目,推进中国的扶贫事业”的“中国发展市场”活动。这是世界银行首次在中国举办此项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作为中国发展市场项目执行办公室,根据世界银行及中国发展市场组委会的要求,负责活动的具体工作。
“发展市场”活动为世界银行首创,是资助来自基层和民间的发展创意和创新项目的一种机制。自1998年以来,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和各国开展的发展市场活动,已为70多个国家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近4千万美元的捐赠。
“民间组织在申请时,必须同其他的组织达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强调。即,申请捐款的民间组织必须与地方政府部门、其他国内或国际组织、国内或外资企业、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一家联合提出申请。
有资格申请的中国民间组织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人民团体、从事扶贫和公益事业的在工商注册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从事扶贫和公益事业的宗教团体、大学、研究所和事业单位批准成立的从事扶贫和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等。个人申请不予受理。这次活动最终预计将有50个项目获得最高可达25万元人民币的赠款,以用于资助项目的实施。世界银行承诺为“中国发展市场”活动投入25万美元。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动员司司长吴忠强说,民间组织在扶贫上有很多优势,比如能够瞄准穷人,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资源,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于如何对该项活动进行具体的支持,据吴忠强介绍,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国务院扶贫办已经决定在江西利用约1000万元政府资金,在选定的20个村庄进行试点,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让民间组织竞标从事扶贫事业。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说,非常愿意看到NGO通过参与创新项目,提高了自身的水平。据李勇介绍,民政部门将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NGO的发展:制定完善NGO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NGO的能力水平,不断地总结交流、推广公益事业的好的方法和经验。(徐辉)
世界银行专门为“中国发展市场”开设了中文网站,提供相关信息。
(网址:http:/www.developmentmarketplace.org.cn)
“大地之爱 母亲水窖”五周年行动续写
5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五周年续写行动启动仪式上,来自中国西北缺水地区的妇女代表,对着主持人张越的话筒,讲述了“母亲水窖”给自己带来的生产生活的变化。
为了帮助中国西北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能够摆脱因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了“母亲水窖”项目,即向社会募集善款,为西北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
“母亲水窖”从启动至今,已投放资金累计达2.5亿多元,与地方配套资金一起,在全国建起9万眼水窖,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100多处,帮助近100万群众解决了饮用水问题。
根据计划,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在2005年举办“百位明星慈善嘉年华”、“爱心万里行连通你我他”“百名受益母亲进京城”“手牵手送生命水”等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人士参加在钓鱼台宾馆举行的活动,组织爱心人士到项目实施地进行回访、一对一对口捐赠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活动,为西部干旱地区群众奉献爱心。同时,“母亲水窖”还将会开展“公益活动、广告创意”,“摄影图片”征集活动,并拟定于2005年12月开展总结表彰颁奖活动。(徐辉)
天下溪举办“浸入泥土的传承――关注教育及多元文化保护影像论坛”
2005年5月22日——27日,天下溪教育研究所与“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共同举办以教育及多元文化保护为主题的纪录片放映及交流活动。
展映的记录片分为三个单元。多侧面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单元放映四部影片。中外大学生志愿者的乡村支教与乡村建设活动、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项目?D?D绿色希望行动进入观众视野。在乡村教育新路探索单元,德国青年卢安克以华德福教育理念为本,正在广西进行素质教育探索;殷永纯等人创办的复兴学校再次被纳入视野,实践者试图开创与希望工程不同的乡村教育模式。而最为厚实的多元文化保护与本土实践单元,则汇集了7部影片。“背篓电影院”把视线投向四川的一个贫困山区,通过两个人的放映队的所见所闻以及附带进行的本土特色的自创性倡导活动,反映山区发生的渐进变化。其余六部影片均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同等丰富的云南为背景。其中,藏族青年阿牛卖牛借钱支撑起藏文学校;草根NGO——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CIBIK)在吉沙村实施生计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村民围绕项目与外来开发商“利益相关者”还发生了冲突;德钦的社区青年成立了“卡瓦格博文化社”,致力于当地生态和文化保护;CIBIK运用影像手段将学校教育和社区传承相结合;“窗”以苗族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少数民族参与城市化过程的故事;福特基金会支持的摩梭传统文化保护与教育改革项目也出现在观众眼前。
影像论坛秉承了天下溪一贯平易的论坛风格,只不过这一次是用影像这种特别手段去结合所关注领域内实践者的活动,进行思考和反省。拍摄者采用平实的平民化视角对影片中的人物活动进行客观记录,举办者把放映地点安排在一家咖啡馆(这是其长期举办论坛的地方),每次放映完毕均邀请观众与影片相关的嘉宾进行交流。整个流程充满民间化的运作以及平等的探讨意味,看不到此类题材常见的宣传教育痕迹。在这样的安排下,影片的拍摄者、片中人物、论坛主办者以及观众在放映期间产生了思想的交汇和共鸣或冲撞。举办者试图探索和尝试用纪录片的形式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保护问题。(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