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在北京,来自内蒙古的当地学者与北京的“主流”学者就目前"围封转移"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展开对话。这次对话会由自然之友组织,给予处于“边缘化”的当地学者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他们在会上强调草原游牧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并且用研究数据表明多年的围封对草原动植物平衡以及导致草场退化的负面影响。这些学者是民间学术团体?D?D草原之友的成员。
草原之友成立于2002年,主管单位是内蒙古政协。其目标是通过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创办人达林太主任说,协会成员来自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科院等机构,他们是在当地长期从事生态经济文化研究的少数民族学者,希望在官方项目之外开展独立研究。
达林太是第一个针对内蒙古草原提出非平衡生态系统概念的学者。他认为,现有的生态移民和围封转移政策本质上是借鉴美国的草原管理学。但是,由于内蒙古年降雨400毫米以下,完全不同于北美平衡的生态系统,照搬美国的做法无疑会适得其反。达林太通过研究发现,围封2-3年以后,草场反倒有退化迹象,而且生物种类减少。而传统的游牧则能够通过动物的活动刺激草类生长,并维持草类平衡。
协会倡导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知识,反对简单地采用围封转移或者植树等技术手段解决荒漠化问题,并且希望在政府的移民过程中鼓励维护弱势群体利益。达林太对目前可能出现的又一轮破坏草场的活动,以及当地牧民破产、犯罪率、离婚率呈上升势头表示担忧。
协会成立以来,已经通过政协向当地政府提交了议案,对现行政策提出质疑。其他工作还包括为当地官员举办环境、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讲座。
2003年非典期间,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协会将外来工防非典手册翻译成蒙文,印制6000册和双语海报2万册,通过计划生育网络向牧民发放。
达林太说,协会的优势在于拥有当地学者资源,这些本土学者非常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联系:达林太
0471-4312480
steppecl@e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