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区共管:措池村的生态文化之道

     7月18日,青海措池村,牧民们举办的“生态文化节”正式开幕。这一天的下午,在北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大军,在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张可佳组织的“绿色记者沙龙”上,向大家讲述措池的魅力,讲述他的担忧和喜悦。

 

 

    措池村地处长江源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源野生动物保护核心区,总面积约212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最高达48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纯牧业村之一。

 

 

 

    第一次来措池村的人可能觉得这里还是世外桃源,风景如画,民风纯朴。但是经常来措施村的人,就会发现这个世外桃源跟以前比已经有了明显变化?D?D公路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措池村以前要走三四天的山路现在半天就到了;村民从骑马改成骑摩托车来放牧,当然这还需要买汽油和摩托车配件;有些村民还买了数码相机等现代电器,都可以到刚修好的太阳能电池站去充电。

 

 

 

    便捷的交通,和随之而来的频密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换,给村民带来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邪恶的侵蚀。人与人之间友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一向是措池村或者说中国许多地方的荣耀。但是,有很多人发现,这几年,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邻里关系,都有恶化的微妙趋势。措池村的草原退化就是这恶化趋势的表现之一。

 

 

 

    不过,措池村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这恶化的趋势。

 

 

 

    哈希?扎西多杰,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扎多”,是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副秘书长,2007初获得了“CCTV年度经济人物公益奖”。他获奖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着一种能够实现自然保护与社区强健之间双赢的方法,这种方法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社区共管”。措池村,正是这一理念实施的重要领地。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村民们被发动起来,在“监测”他们牛羊的同时,监测物候、野生动植物、草原和山水的变化。扎多认为,其实保护的问题本质上是个社区强健的问题,是如何化自私为半公益的问题。有人认为,一个社区要强健,一定要等到它富裕之后。中国有太多的地方,都抱着“先污染、后治理”,“先砍树,后种树”的想法来对待环境保护,可实际上,你不一定要等人快死的时候再来给他治病,你完全可以在他还健康时,就帮助他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有人老说要有钱才能做保护,我有两句话来反驳,一是穷妈妈未必不懂得艺术,未必比富妈妈更不会打扮她的子女;二是有钱未必有智慧,未必会做公益,甚至有可能越有钱越邪恶。”

 

 

 

    著名自然保护组织“保护国际”中国区代表吕植,和王大军同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她带领的团队给了措池村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持和精神支持。他们帮助村民设计监测的种类和方式,帮助分析监测的结果,与村民一起共同做科研。王大军说:“牧民有非常多的感官知识,他们长年累月积累的社区自然知识要比我们丰富,科研的过程是调动和改良他们这种知识的过程。现在的青海,到处都在杀高原鼠兔,只有措池村的人不杀,因为他们发现,草原恶化也许不是鼠兔的原因,是草原先恶化了,才有鼠兔的大量出现。旱獭也是如此,现在旱獭很值钱,有外边的人来滥捕滥杀,可它与鼠兔一样,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中间件’,如果它们少了,狼、棕熊、猛禽,怎么存活?杀了它们,草原真的就能恢复吗?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推广围栏草场,牧民非常喜欢,但是我们也在提醒他们:这种把连绵的草原划分为独立片区的方式,真的是可长久的吗?”

 

 

 

    科研是带有公益性的,这种微妙的公益乐趣也许会成为社区的新型融洽剂。扎多和吕植这些人希望找到一种“扶助手段”,让村民享受做科研和公益的乐趣,进而真正认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善随着商品经济入侵而日益滑坡的社区邻里关系。吕植说:“人们害怕的并不是交通,也不是商品,而是这些商品和交通所附带的对人性和自然的侵犯力。而基于‘社区共管’基础上的科研、公益活动的掺入,可能是对抗和缓冲社区恶化的一个理想办法。”

 

 

 

    基于这个考虑,为了防止邻里关系滑坡,强化自身的文化魅力,进而增强社区的共同归属感,措池村开始举办“生态文化节”。在将近10天的时间里,所有到达这个村庄、生活于这个村庄的人,都参与了各种各样的“节目”。这节目既有传统的转山、歌咏、传说讲述,又有新添的认识动植物、摄影比赛等。

 

 

 

    扎多说,乡村生态文化节搭载在藏族传统的“过桑”这个平台,在继承了传统的本地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也被赋予了强烈的“绿色”概念,包括服饰表演、赛马、放生、杀戒(野生动物)、话说山川、本土民族体育、讲解宗教生态文化、社区监测评比、评选“最具慈悲之心”村民、播放生态影视宣传片等多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有助于培养广大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凝聚乡村向心力,培养牧民自觉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热情,倡导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鼓励传承优秀的生态文化思想。

 

 

 

    本土的文化是诱人的。“保护国际”把“文化节”当成了员工教育和实地科学训练的一个重要程序,鼓励员工实地学习生态学知识?D?D尤其是高原生态系统等方面知识,通过向牧民们学习,提高参与活动的员工对社区保护工作的理解。“保护国际”保护项目主管孙姗说,他们在一种既欣赏、赞美、喜悦,但又无比忧虑的复杂态度中参与了这个文化节。“有时候你说不清,到底是我们在帮助他们还是他们在帮助我们,也许是大家都是在共同救护自己吧。”

 

   摘自中外对话,链接地址: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1309-Building-communities-and-saving-the-environment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管  共管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社区  社区词条  
公益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

  在今天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做完一件事,往往要靠运气。因此我真的是三生有幸,不仅有机会从80年代农村改革“试验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