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将是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只有非营利组织整体提升了财务管理能力,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才能建立起来,社会公众才能更加积极的向民间组织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广东省千禾社区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去年对广东省内非营利组织(不包括基金会)进行了调研,2011年正式发布了《广东省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现将调研报告结果摘录如下,报告全文发布请见恩友网站:www.nfriend.org
开始主动自律
通过调查发现,在外部尚未形成“他律”约束的环境下,很多组织已经开始主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律,包括建立理事会,对外公布财务信息,员工参与财务决策,等等。调查中61%的组织建立了理事会,44%的被调查组织通过网络、内部刊物等形式公布财务数据。
目前非营利组织财务自律意识普遍较强,且具有较好的诚信理念。这是非营利组织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几年来,非营利组织领域相关人员以及类似恩友这样的财务专业机构不断倡导推广的结果。
财务公开意识较强
经过多年发展,非营利组织经历了很多艰辛和挫折,对于公开的必要性有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在公开意识上更加谨慎。
五年前接受调研的机构中财务比较健全的均有不同程度的财务公开,公开形式包括在机构内部会议中、网站上、内部通讯上等等;对资助方的公布也都是按资助方要求提供定期财务报告。财务尚未健全的机构对财务公开也表示赞同和支持,并希望能借此提高机构的公信力。五年后这次调查中约44%的机构表示愿意并无条件尽量进行信息公开,以提高组织公信力;同样比例的机构表示信息公开很重要,同时要关注成本;也有机构分别谈到信息公开要面对公众质询,付出成本,没有向公众募款的机构不必向公众进行财务公开,不需要向一般职员和志愿者进行财务公开等。
调查结果显示,面向公众筹资的组织普遍比较重视财务信息公开,一般会主动对外公布财务信息;而未面向公众筹资的组织一般仅对其资助方、决策层公开财务信息。总体来看,我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开放程度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考虑到有约1/3的机构以各种理由没有接受本次调查的情况。
形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与外部环境有关,也与非营利组织自身有关。从外部环境看,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和态度还不够理性,尚不能做到有监督、有宽容、有理解,理性看待非营利组织整个行业,尤其是对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授薪的理解存在很大误区。一旦对某非营利组织产生质疑,不能做到一方面对自己言论负责,另一方面避免因误会而对该组织造成信誉危机。公众在对非营利组织产生质疑时也缺乏证据意识,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充分发展,部分媒体、公众常常通过网络不负责任地评论,对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外部环境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法规、政策的不健全,导致一些机构公开财务信息有可能面临一定政治风险。从非营利组织自身来看,财务管理水平不够、公开的信心不足是重要原因,其次公开的成本及可能由此引起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多组织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基金会募集资金的组织,他们也缺乏通过财务公开提升其机构公信力的迫切性。因此目前大部分非营利组织仅局限于从履行义务的角度考虑进行财务公开,而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和动力。
不过,可喜的是在部分非营利组织中,财务公开做得非常完善和成功。例如,广东省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成立时给捐赠人公开信:欢迎“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他们积极主动地在网上进行财务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机构财务报表、接收捐赠明细、资助学生明细等,公开数据资料详尽、清晰、完整、相互关联、可核查,而且更新非常及时,由此,他们赢得了社会的极大信任和认可,每年筹资量均大幅上升。
财务人员配置不足
我们认为,财务人员配置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已成为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查发现,仅有29%的组织会计由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超过70%的组织会计为志愿者、外聘兼职人员等担任或由会计公司代理记账,50%的组织出纳不具有专业背景。
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有部分机构由于负责人对财务的认识到位、重视足够,机构设置的专职会计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机构甚至形成了财务负责人下辖专职会计和出纳的人员配置格局(财务负责人同时兼任行政部门负责人,人力成本也有效控制了)。以广东汉达康福协会为例,由于机构负责人的重视和会计自身的努力,会计在机构的管理中发挥了全面参与和核心控制的作用,机构的内控运作相当完善,财务管理健全、完善成为汉达赢得壹基金典范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来讲与五年前相比,接受调查的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内部控制上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提升,但各组织之间内部控制状况相差较悬殊。从控制环境看,机构设理事会的11家,占到61%,经过深入了解,绝大部分理事会对组织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将近80%的组织接受过审计(包括资助方审计、主管部门审计或者决策层要求的审计等等),接受过非营利组织财务培训的机构也比五年前多了很多。从内控意识上看,机构负责人兼任财务职务的情况占17%的比例,这一比例较五年前有一定改善,说明机构负责人财务回避意识有一定提升。从内控的实施看,50%以上的机构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会计记录和档案管理、货币资金的有效监控、收入和支出的有效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较好的内控运行。
但是,也存在相当数量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还不理想。调查发现少部分机构甚至没有实现财务上会计和出纳的职务分离或没有明确的会计和出纳人员,多数机构的会计不是机构的专职人员,会计在参与机构财务内控上显得十分薄弱。41%的组织对银行账户没有做到有效监控,56%的组织对库存现金无限额规定,22%的组织没有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40%的组织对收据管理不完善。在财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上,33%的组织未建立书面的财务管理制度,67%的组织建立了书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得到有效执行的仅占其中50%;这与本次调查对象组织中存在初创和规模较小的机构有关,但也说明部分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识不强烈。还有不少机构建立的财务制度流于形式,不符合机构实际情况,也未有效执行。
此外,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一些机构的财务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符合机构情况且实现系统化和严密化,个别机构还实施了职员参与内部审计的创新性措施。一些机构虽然制度建立尚不够系统和全面,但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性强的制度,很实用、符合机构当前需要。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财务工作环境未有整体改观
财务工作的环境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重要制约,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本次调研从侧面反映出非营利组织财务工作的环境现状。总体上看,非营利组织财务工作内外环境有了诸多方面的改进,但还没有达到整体改观和阶段突破的状态。
(一)从改进的方面看,有如下表现:
一是国家规范制度的出台和推行。随着国家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出台和推行,五年前接受调研的8家机构中,除1家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外,其他民政注册机构还都尚未执行。五年以后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机构达到一半(见表 ),其他大部分机构也根据注册形式采用了适用的会计制度。
随着《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五年前很少有机构为员工购买保险,现在能为员工购买保险的组织占到75%以上。
二是基金会等外部审计的增加。将近80%的组织接受过审计(包括资助方审计、主管部门审计或者决策层要求的审计等等),加上壹基金评选对财务进行专门的评估等,从外部促使非营利组织对财务加强建设。
三是恩友、映绿、工蚁坊等财务专业机构的逐步出现,非营利组织领域内财务的培训和交流逐步增多。接受过非营利组织财务培训的机构也比五年前明显增加。
四是公众的要求提升。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并且他们越来越从一个专业性的角度审视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这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财务环境缺乏改观和突破的角度看,主要还存在如下方面问题:
(1)组织注册的制约依然未解决。本次调研的18家机构民政注册(含民非和社团)8家,占44%;工商注册2家,占11%;挂靠3家,占17%;未注册5家,占28%。非民政注册占了54%,如果从广东非营利组织整体来看,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由此,这些组织在治理结构完善、银行账户管理、会计制度采用和收入票据使用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扰,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的规范运作。
(2)从税务政策环境看,五年前调研中发现的税务困扰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如:对服务对象收取的非赢利的象征性收入是否免税?工商注册机构接受项目资助款很难找到明确的免税依据,存在税务风险,能否免税及具体操作流程?主要依靠项目资助的机构取得的项目资助款中一般不包括税金,如果不能免税的话就没钱交税等。工商注册的机构与五年前缴纳税种相同,平时涉及税金包括营业税及附加、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3)从资助方看,大部分基金会在选择资助对象时只重项目能力忽视财务管理能力;部分基金会依然还存在较为僵化的财务要求,如:项目行政管理费比例过低甚至不支持行政经费,不提供人员工资,税金,有些基金会要求财务凭证要集中在一起,有的甚至要求项目的财务资料原件要返还给基金会。
(4)从组织内部环境看,下述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
① 大多数机构负责人不懂财务,其中很多负责人甚至也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真正重视。
② 机构内部项目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交流,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过程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造成财务人员不充分了解各项目,从而导致项目之间资金管理混乱,无法出具一份清晰明了的项目财务报告,或出具的报告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到与资助方的合作。
(5)从社会公众层面看,还没有具备理性的负责任的问责意识和素质。一旦对某非营利组织产生质疑,尚不能做到增强证据意识,一方面对自己言论负责,另一方面避免因误会而对该组织造成信誉危机。媒体也还出于新闻焦虑状态,缺乏负责任深入调研事物本质的耐心。
财务管理水平分化加剧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整体较五年前有较大的提升,但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管理水平的分化和差异显得更加突出。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的差异并不完全与机构的历史或者规模相关。很大程度上,管理水平的分化与机构领导人对财务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以广东某机构为例,由于机构负责人和执行团队对财务不重视,其前任会计任职3年,先全职,由于报酬低,继而兼职,继而离职。前任会计离职后,聘用一企业会计人员作为兼职会计,每月工作5天左右。从担任职责看,原来会计做机构预算,现在不做,现在只做做账,提供部分财务资料。实际上该机构成立的时间不短,财务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除本部外,还有9个地区分部,因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
从预算管理看,50%的组织除项目预算外还编制年度收支预算,编制预算的组织中86%称支出与预算基本相符。从调查了解到,其中个别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很高,预算的编制有科学系统的逻辑框架,预算执行的控制手段有效,控制措施严密。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有三家组织通过网络公开的方式来保证收入的完整性。这对于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向社会个人筹集的组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措施,能够为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保证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
本次调查中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的组织也占到一定比例,主要表现在:未设置会计账簿,会计系统不健全,支出存在较大随意性,财务制度过于简单,人员设置未形成互相制约和牵制,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风险。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非营利组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较五年前有了较大提升,但各机构之间的管理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