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拆除故宫的无障碍设施?”
2001年,北京市向国际残奥委做出承诺,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各国残障运动员可以无障碍地自主参观长城和故宫这两处古迹。其后,到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前,尽管这两处古迹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过一波三折,但最终履行了承诺。行动障碍人士可以坐着轮椅,从南至北纵穿整个故宫,游览沿途的景观。
2008年的盛会大大提振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借得奥运东风,北京得以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获得提升,向世界展示了无障碍环境的重大进步,对提振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乃至中国的人文水平和文明程度助益良多。
但在奥运会、残奥会后,却浮现了“要不要拆除故宫的无障碍设施 ”的重大争论。主拆派的文物部门和主留派的中国残联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主拆派认为,无障碍设施是临时性设施,是国家为举办奥运所做的妥协,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应予拆除以恢复原貌。而主留派认为,故宫的无障碍设施经过了细致的选址,耗资巨大,拆除不仅会造成很大浪费,真正使其沦为“形象工程”,损害中国的信誉。
2008年5月,联合国《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正式生效,规定身心障碍者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参与文化生活,并明确指出,应当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残障人士进出文化表演和文化服务场所,并尽可能地可以进出或参观在本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地和纪念物。在中国,这项旨在全面保护残障人士权利的国际法律文件又称《残疾人权利公约》,同年6月被全国人大批准。
围绕故宫无障碍设施引发的这场争议陷入了无法突破的僵局,至今尚无定论,“其背后是在文物保护和身心障碍人士出行权利之间进行价值衡量的评判困境”,亦能亦行出门网负责人李玮表示。
他山之石:如何建立“没有围墙的世界”
在2010年12月4日北京亦能亦行身心障碍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式”无障碍——“文物保护与无障碍关系”研讨会上,亦能亦行发布了《没有墙的世界》手册。这份手册选取了美英德日以及大陆和港台地区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无障碍和文物保护立法等方面的资料,着重介绍相关规范和条例、政府政策和民间参与情况,以及无障碍与文物保护的具体案例,希望这些他山之石,能够对国内应对类似故宫无障碍设施的争论和矛盾打开新的思路。
手册提供了各国的创新案例。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美国自由女神像内部安装的直通顶端的电梯专为身心障碍者和老人使用,公园还安置了多样化的无障碍设施保证游客从进入到游览的便捷;英国大英博物馆95%的展览做到了无障碍,为视障人士提供语音解说,配备支持手语讲解的声音增强系统,导盲犬可入,并在问询处提供狗食盆,从小小的细节处体现了无障碍的理念和意识;德国不少大学的文物保护专业已经开设了关于无障碍建设的研讨课程,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和无障碍之间实现妥协、平衡;雅典卫城安装了一台供轮椅使用的升降平台和电梯,使身心障碍人士能够到达卫城顶端,通过慎重而专业的设计,并未破坏卫城的结构与全貌;在日本,构思巧妙的无障碍设施与文物的建筑风貌保持高度的协调。
朝阳区盲人协会会长、区残联副主席张骥良去日本访问,还惊讶地发现,一处古迹配备的是可拆可建的活动式无障碍设施。在残障人士到来之际,可以很方便地临时铺设,使用完毕再予以撤除。这种非永久性的建筑,既体现了对残障人士的尊重,也不影响文物保护。
我国的香港地区,2010年11月,政府管辖下的平等机会委员会无障碍工作小组向发展局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发展局在战略上将香港打造成一座无障碍城市。其中一条建议是为古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物制定清晰的无障碍政策和策略:身心障碍者有权利参观及欣赏每个古迹历史建筑物,政府有责任制定适当的政策及设施便利残障人士参与其中。
“文物保护和无障碍并非截然对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亦能亦行研究员张熙政,和《没有墙的世界》手册主要编制协调人,亦能亦行杨冰律师都持这样的观点。
现实呼唤中国的无障碍环境
会议围绕中国无障碍的法律、政策和实施情况,与国际上的无障碍环境进行了对比和研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外籍顾问,美国人杜大卫长期跟踪观察和研究北京公共环境下的无障碍情况,他为参会者提供了从社区层面,从细节入手了解北京无障碍设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有的情况下,成败寓于细节。杜大卫对北京目前在无障碍环境的取得的很大进步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很多细节上的弊端:公众意识较低,占用无障碍通道堆放临时性物品,在通道栏杆上锁自行车;由于设计缺陷,无障碍通道尽头的建筑物大门前缺乏回旋空间,使轮椅使用者无法打开大门;建筑物内外无障碍设施不匹配,缺乏标识和提示;误导残障人士;有的无障碍设施不合规范,甚至威胁到残障人士的人身安全……
针对这些问题,杜大卫给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倡导建议。他尤其强调了运用商业力量推动建设无障碍设施的窍门。美国残障人士出行消费是很多商场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较好的无障碍环境,加拿大、美国和泰国位列美国残障人士出行消费的主要目的地。残障人士的光顾,也许是值得一些商家捕捉的潜在商机。
据中残联研究室的胡仲明博士介绍,中残联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性调查发现,我国残障人士在数量达到8296万,是全国人口的6.34%。这个庞大的群体的出行问题无法忽视。
中国需要大力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导致行动受限人群与日俱增。截至2008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总人口的12%,同样,迫切需要将这个群体在出行和享受社会生活上的权益纳入议事日程。
公众参与:“权利和声音成正比”
“你出门打车遇到拒载怎么办?”围绕这个话题,参会代表的讨论非常积极。面对常常发生的出租车拒载问题,自强人公益网的唐涛女士的做法,是锲而不舍地投诉,同时,她也会找警察帮忙打车。北京油改税政策的出台后导致靠轮椅车出行的残友出行成本增加,她们跑遍了各部门去沟通,最终政府每年给予200元补贴。一些残友已开始有意识地积极捍卫或争取自己的权益。
“如果你是立法者,可以为残障人士制定一个最有益的政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政策?”会上,主持人张巍给与会残友一个“做梦”的机会。
残友们的回应不一。有人说,想立法使残障人士出行和去公园等场所免费,有人提出在某些岗位的残疾人就业方面做出更具体的规定。针对北京拒绝给外地残障人士上残摩牌照的做法,一位残友想立法禁止这类地方性歧视。
汇天羽中心的负责人吴润玲回应,应强调作为残疾人主体的行动,去增强这个人群的可视性,表达分享文明成果的意愿,通过权利主张去影响主流人群。
事实上,已有残障人士的自助团体,如北京汇天羽、上海自强人公益网、生命之歌网站等机构,都开始积极组织残友外出旅游和购物活动。亦能亦行的出门网项目,倡导和推动残障和非残障人士共同参与出行。2010年10月30日亦能亦行就举行了轮椅“玩家”出游故宫活动,在倡导残障人士出行的同时,对故宫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为故宫的无障碍状况“把脉”。
“不同利益群体表达不同的声音,权利和声音成正比”。亦能亦行所长张巍说,无障碍环境的改善,需要残友们自身的参与和努力。残障人士面临的权益保障环境有很多薄弱之处,需要分清主张的权利与待遇的区别。亦能亦行研究员张熙政来自香港,他分享了香港的做法——是通过补贴而非免费免票的方式拉平收入差距,鼓励残障人士享受公共设施,以保障平等的理念得到贯彻。
青年政治学院程立耕老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回应:“残障组织应当将重点放在平等权利上面。觉得自己有缺失和弱势,才去争取福利、补贴,而正常的平等机会更值得去争取。此外,残障人士还应当扩大活动的半径和内容。”国外残障人士出现在公共场合多,一方面是国外的无障碍环境使然,但也与残障人士努力地争取和出行有很大关系。在场的残友发出了“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我们的决定”这样的呼声。
推动残疾人士无障碍出行并非一两个研讨会能立竿见影,但“中国式”无障碍——“文物保护与无障碍关系”研讨会成为参会组织开展后续联合行动的开始。最终,参与研讨的8家各地组织达成共识,将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的改善。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是在组织所在地进行文物和重要场所的出行勘察,以信息地图的形式标注出行无障碍的程度和设施的使用强度等信息,并定期更新。除政策倡导,无障碍的出行环境还需要残障人士克服自身的身体困难和心理上的封闭,勇于走出去表达自己。
亦能亦行以“没有墙的世界”命名手册,寓意身心障碍人士,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坐轮椅者、持导盲杖者,均轻松自如地无障碍出行。在这样的一幅和谐图景中,无障碍将不再是为个别的群体扫除障碍,而是平等对待,所有人共享这样一个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