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客栈:将公益融入旅游

公益界的不少新人而言,2008年是触发其人生轨迹发生转折的一年。在四川创办公益客栈的江西小伙子倪凯志就是其中一例。汶川地震发生后第9天,在深圳一家IT公司工作的倪凯志奔赴灾区,经由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现名NGO备灾中心)的转介成为驻遵道的志愿者,后来,在NPI孵化器创办人吕朝邀约下,加入刚刚成立的NPI成都办。回想当时那一段刚刚进入公益圈时的“燃情岁月”,倪凯志自称自己“像一条激情四射的疯狗”跑遍了灾区乡村,参与了NPI作为执行方承接的南都基金会1 000万灾区资助款的一线调研、监测与评估。

 

辗转的公益创业路

 

在NPI一年跑下来,不安于现状的倪凯志内心又开始躁动起来,他觉得NPI的工作缺乏挑战性,“总是重复同样的动作,有些发腻”。2009年8月,听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在成都联合举办社会企业家培训,倪凯志非常冲动,自费参加。这次培训,与其他参与者都是带着自己的公益创业实践而来不同,只有他一个人是空手而来,在培训中激发出公益创业的思路。

 

9月的培训结业后,看到灾区农产品卖不掉,倪凯志和几位朋友成立了城乡社区NPO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城乡社”),想做城乡对接的公平贸易。他向吕朝申请离职的时候把自已创业想法和吕朝进行沟通,得到吕朝认可,申请进入NPI成都办孵化器。尽管得到了NPI创业孵化支持,但在孵化器的一年时间里,几经努力,项目资助申请均无果而终。“当时的心太大,使命、愿景一直在变,项目又没有核心主线,自己又是新秀,缺乏资金和品牌优势,难以取得资助方信任。” 倪凯志这样反思起步时走过的最难的一段路。

 

慢慢理清思路和方向后,城乡社启动了推动城乡互动的公益旅游“益栈”项目,才迎来了转机。城乡社在成都周边的农村社区,选择家庭客栈加盟,进行旅游接待规范培训,由城乡社组织关注乡村的城市志愿者前往旅游、消费,并在其中穿插环保、扶贫、儿童教育和亲子活动等主题活动。

 

2010年10月1日,一个14人的旅游团首发绵竹市汉旺、遵道两镇,到当地进行社区探访、收割稻种。参与者全是与倪凯志相识的NGO圈内人,大家带着好奇和支持的双重心态完成了这次“灾后重建新生见证之旅”。杀熟的结果,是整个活动亏了3 000元,但城乡社收获了难得的同行观察和点评意见。随后,城乡社还创建了网上社区论坛——稻谷社区网,作为旅游参与者和益友们的交流平台。

 

其后倪凯志趁热打铁,在10~11月间又连续做了四个团。2010年11月,城乡社以此参选友成企业家基金会设立的友成企业家创新奖并获得了8万元奖励,大大鼓舞了信心。2011年,城乡社竞标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19万元资助,用于举办社区公益导游(益导)培训,开发10家益栈,组织1 000人的公益旅行,并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和营销等一揽子活动。稻谷社区网也由此升级为中国公益旅游网(www.cnvt.org),同年12月1日正式上线。

 

利润分配机制

 

公益旅游的核心在于让社区受益。城乡社通过网上提供不同主题和不同线路的旅游团购计划,供益友“看单点菜”,参加旅游。截至2012年3月,加盟城乡社、被称为益栈的乡村客栈达到16个,它们大多分布在成都周边的汶川、茂县、什邡、北川、绵竹等受灾严重的贫困地区,还有一家在省外的云南丽江拉市海。

 

在与社区的利润分成方面,团购收入中提取10%~15%作为机构运营收入,65%返还农户,剩余部分用于支付租车和保险费用。城乡社还从机构收入中拿出10%注入社区发展基金,用于益栈社区的公共服务、生计及产业发展。据城乡社统计,从去年9月到2012年3月,累计参游人数500人,团购提成获得机构收入3万多,社区基金存入3 000元。活动受益农户109户,通过吃饭住宿和农产品售卖获得经济收入近13万元。在城乡社的机构运营方面,目前年度运营成本14万,以友成创新奖获得的8万,恩派(即NPI)资助的一个三万元项目,加上团购提成,基本能够持平。

 

社区的角色

 

乡村“益栈”的选点,是选择规模在10~15户左右的社区为加盟单位,以互助小组或合作社为对接机构,要求30分钟行程内有旅游资源,此外社区要有公益需求,愿意接纳公益旅游这种方式。

 

倪凯志表示,益栈项目强调社区的主导性。益友进入社区后,由社区公益导游(益导)协调接待。社区内的退休教师、婚后带小孩的妇女等都可以成为益导,经培训考核后上岗,从而惠及农户,带动当地就业。对推出的团购主题,也围绕社区需求、征求益导的意见。如果晚上安排益友与农户座谈,由农户志愿参加,并控制人数规模。此外,益导在导游过程中还要观察、收集和发掘一些有意义的社区故事和传统并加以记录。对城乡社发来的“订单”,由社区协商自定接待户,大家轮流受益。

 

公益创业的艰辛

 

刚刚推出公益客栈的时候,苦于没有人气,倪凯志选择了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常常游荡于各大门户网站、各类旅游论坛推广自己。在一些喜欢自行组织公益活动又不怎么开放的论坛(如车友会),他经常被踢出来,换个IP地址再进去。现在稍稍打开局面后,他才将重心转到机构益游平台中国公益旅游网推广与新浪微博、人人网社区、QQ群等新媒体维护和需求的深度开发上面,同时设计专案针对企业开发需求。

 

目前,城乡社进行的市场开发主打公益牌,将公益作为立足点,毕竟社会企业的起步阶段,单靠市场往往难以维持。不过,面对一些资源方在公益理念上局限性,公益牌难免也有失效的时候。

 

5.12地震后,灾后重建使灾区的基础设施,包括村民住房有了质的飞跃,但当地好房子内住穷人,人们生活依然贫困的现实大多并无实质性改变。四川大学有个民营企业家的EMBA班结业,企业家们准备拿出三万参加一次毕业旅行,同时为灾区做点事,找到了正在深圳出差的倪凯志,委托他以公益客栈为基础设计和执行这个活动方案。他专门从深圳跑回来,迅速为对方设计了一个三天两夜的行程路线,并带着企业家代表实地跑了绵竹、茂县、汶川等地的几条线路考察方案。但最后这个唾手可得的项目还是打了水漂,因为对方提出的一个条件,是“直观上,房子要破旧人要穷”。企业家代表看到震后新起的房子,即便里面空空如也,还是一脸疑惑,“总觉得不会把有钱的人家选上吧,怎么解释也说不通。”直到现在回想这段经历,倪凯志还是哭笑不得。

 

公益创业不只需要创新点子,落地的细节也要一一琢磨透。到当地公安局备案,与社区在利润分配、接待水准等各方面也需要协商、定下规则。城乡社是对接城乡的中间环节,也是各方投诉的汇集点,大大小小的繁琐事情不少。

 

队友进入社区后,外出搓麻将,不按规定时间归队休息,益导要向城乡社投诉。客人在社区吃饭太咸,菜量过小,对旅游服务不满意,也投诉到倪凯志这里。

 

城乡社自己的团队成员跟团不够尽责,有的人把自己当成游客去休闲放松,只顾自己玩得尽兴,有的人在社区喝酒自己喝醉了,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这些事情让倪凯志感到困惑和操心,也考验他的耐心和团队的协调管理能力。

 

相比之下,当初在深圳IT公司做区域营销经理的背景,使思维活跃,总有新点子的倪凯志似乎在资源整合与市场推广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资源整合与推广

 

与经验丰富的旅游公司相比,城乡社搞旅游,必须搞出自己的差异化特色,这就是“公益”二字。城乡社为每个团设定一个主题,包括环保、老年关爱、亲子教育、青少年体验、企业拓展、减压等等。自己不可能有这么多专业资源,于是与成都本地的其他组织搞起了合作。目前环保方面的合作伙伴有济溪环境交流网络,老年关爱方面有西部老年联合会,青少年体验的主题旅游,就找各区都有的青少年空间。

 

倪凯志策划了一个益栈的评估推广计划,设想在6月底发布,8月完成。城乡社开放10条线路,公开邀请益友投标,每条线路补贴3 000~4 000元,竞标成功的益友两人一组,走完全程并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对社区益栈及线路设计进行评估。同时,益栈所在社区的益导和村支部反过来对益友的活动进行评估盖章。如果益友得到的乡村“益栈”盖章不齐备,回来还要接受“处罚”。

 

这将是一个视角独特的评估推广活动,城乡社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去完成,于是动员益友参与解决这个问题。既体现城乡社、社区和益友之间的开放互动,同时也有效整合了外部第三方的评估资源。倪凯志想用比较炫、比较酷的方式做这个活动。

 

“去年是打基础。设计、打造线路、研发产品、动员社区、筛选农户、确定标准和合作机制,今年的重点是推广营销,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倪凯志说,迄今为止城乡社共组过20个团,成功率60%。因为客流太少,加盟的客栈有些不满意,所以今年得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凯志正在酝酿的一个大型推广方案,是举办一个公益旅游节与研讨会,让拥有旅游资源的一方(社区、益栈、村两委),与有需求的企业、高校、公众和(户外、旅行社)公司面对面,全方位吸引旅游与公益链条中的各方参与其中,架设政府、企业、乡村及旅游爱好者的信息桥梁,待项目策划方案确定后,预计年内将在成都举办首届中国公益旅游节。此外,以乡村“益栈”活动为主题内容的2 000张明信片印制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当然,城乡社申请资助遭遇的挫折也不少,向基金会申请社会企业家大赛公益旅游推广计划,被Pass掉;参加芯世界技术应用奖大赛,也未能入围;申请2012年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计划,则没有进入初评。

 

注册之惑

 

对外推广有了具体的想法,机构的注册问题也一直在倪凯志的脑中挥之不去。对于自我定位为社会企业的城乡社而言,似乎今年3月刚刚完成工商登记的益游文化传播中心这个身份已经够用,但倪凯志还是一门心思想为机构争取非营利注册。固然工商登记在商业运作上有不少便利,但机构依托公益旅游市场开发,运作仍然需要主打公益牌,工商注册的身份在争取政府采购以及基金会资助方面多少受到限制,至少税收方面的门槛就绕不过去。目前的做法,是筹集到的公益资助款项打入NPI上海总部,由后者帮忙托管财务。倪凯志表示,现在的益友们,大多也是把城乡社当成公益组织,冲着中心的公益属性来的,因此倪凯志特别强调益栈项目的财务透明度,坚持在网上公布公益旅游运营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经过努力,城乡社于今年5月份终于得到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认同,成功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注册名称为“成都高新区益众社区发展中心”)。2012年,倪凯志计划做2~3个企业专案,外加两个国外高校团,三次大学生毕业旅行以及20次散户团,这样机构能取得17万收入,基本可以完成年度的运营指标。今年3月,由友成基金会转介,益游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了一个乡村服务计划体验之旅订单,令他大大缓了一口气。这所大学将在9月初派出104位学生到中心的两个乡村益栈,以扶贫和社区服务两个主题进行国情教育。届时整个机构都将全力以赴,全程跟踪,以便为后续机构针对国内外高校团体乡村服务体验提供运营经验。

 

个人心情

 

自2008年踏上公益之路,倪凯志和相恋六年的女友在成都、深圳两地分分合合。在NPI一年孵化结束后,机构每月小额资助款也终止,快要坚持不下来的时候,甚至产生过回到深圳的念头。现在机构有了一些转机,俩人的未来仍然需要机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有共同理念的年轻人一定会找到幸福。

 

因为从事公益旅游,倪凯志的时间在乡下和成都市内五五开。但他更喜欢在乡下的自由空气,“在那里有被需求的感觉,但城市中却感觉自己很渺小。”

 

成都被人称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作为外来者,倪凯志现在对成都有了归属感。他喜欢这座城市,不只在于这座城市特有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点,更在于这里有NGO之间休戚与共的氛围,有几位能够举杯共酌、倾心交谈、争论不休或互相扶持的NGO创业伙伴。在项目启动,基金会承诺的资助姗姗来迟的时候,他们以友情为担保,用个人积蓄互相“拆借”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垫支员工工资,扛过难关。

 

尽管现在的益游中心已渐渐积攒了一些影响力,但倪凯志承认困难仍然颇多。现有的团队还未能达到互补性,缺乏执行力。他属于带着新想法跑在前面的人,但机构现在是团队协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行为。他需要更大的耐心,去应对机构管理和团队建设上的各种事务。

 

采访倪凯志是在成都的三月,适逢春暖花开,城乡社刚刚迁到东二环边上的一个新楼盘内。由于办公设备尚未完全到位,几个房间还显得有些空旷。正对大门的墙上,倪凯志用照片来记录和表现2008年以来他个人和机构的成长经历——从下往上,这些照片被码成了一颗树。随着参与者与活动的增多,这棵树已经在顶端分出了两道枝桠,显示着这家年轻机构的成长路径。

 

联系:倪凯志

028-87360709,13666292711

chinacd.ruc@gmail.com

www.cnruc.org

www.cnvt.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客栈:将公益融入旅游  公益  公益词条  客栈  客栈词条  融入  融入词条  旅游  旅游词条  
公益

 “神农丹姜”何以能“特供”国人

“神农丹姜”固然生长于“人人相害”的伦理土壤中,但是,其成为国人的“特供”食品,更离不开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宽松和懈怠。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潍坊峡山区农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