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潘得巴协会:一个涉外项目到本土组织的转身

6月初,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在近来频繁的各类奖项中,这个评选实在乏善可陈。但是,珠峰自然保护区潘得巴协会的 “潘得巴”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获得特别奖,早前承办方说,这是西藏第一家本土NGO,引起了我的兴趣。

 

颁奖仪式后,和珠峰自然保护区潘得巴协会的创始人、协会执行会长次仁罗布相约一见。罗布有着藏族小伙子浑然天成的真诚和开放的心,短短的一个小时,他讲述了从一个国际项目演变成为本土NGO的所有历程。

 

 

潘得巴,是由三个藏文词组所组成的,其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潘得巴”最早作为珠峰自然保护区一个项目名称,是1994年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和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后改名为富群环境研究院),在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联合实施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富群环境研究院当时不仅为其提供资金,聘请专家,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团队负责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项目开展4年后的1998年,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 “全球50个最成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荣誉称号。该项目通过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初级卫生保健和家庭创收等技能培训,寻求社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应对环境、健康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挑战,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任何项目都有一个周期,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改名后的富群环境研究院,经当地政府及具体合作部门的同意,在项目区陆续举办了几期潘得巴培训项目,并于2007年结束潘得巴项目。当时作为保护区工作人员身份的罗布,参与了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本地人是否能够独立做下去?这是罗布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潘得巴项目继续做下去,他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机制的保证,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组织的保障。罗布突然想到,国外有很多基金会和NGO,难道咱们中国没有吗?难道中国不允许吗?尤其是在西藏,是不是不允许,或者没有这个概念和政策?

 

 

2009年间,在罗布脑海里逐步产生了筹备这样一个当地民间组织的念头。于是,罗布花了大约3个多月的时间来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他说:我查看了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的官方网站,才明白,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发起成立这样的组织,国家也有这种政策。在我们边缘地区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政策,别说是老百姓就连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士都不懂,但是,在我国成立NGO必须要有一个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实际上就是担保部门。但很多政府机构领导层认为现在国家安排这方面项目资金越来越多,不用为资金而发愁,那还成立什么民间组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也有很多知情人士表示赞同并支持,过去潘得巴项目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做得很成功,这不仅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充分认可,而且更是一个得民心环保项目。可是正式注册潘得巴协会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自己已经下定决心,通过不懈努力拜访曾相识过的朋友、老乡、老领导寻求支持,通过一段时间的的四处奔波,终于在善人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找到了主管单位,即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9年6月26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潘得巴协会就这样正式诞生了。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投身西藏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唯一一家民间组织。

 

 

协会正式成立后,继承了潘得巴项目的灵魂和方法,按罗布的话说,这是“换医生不换药”。只是项目方向稍微变化了一些。1994年项目启动初期将医疗作为切入点,因为当时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咱们国家做得不是特别成熟,可现在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农牧民合作医疗办法”并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缺医少药的问题,合作医疗制度不仅保障老百姓买药、包括老百姓住院,80~95%的医疗费用都可以报销,我们民间也都认可政府的这么一个好政策。 从这方面来说,当年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但公共卫生工作还要持久地开展。除了原来的环境教育,潘得巴协会目前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方面。现在,协会花很大一部分精力于生态旅游的人才培养方面,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鱼”的这个理念。作为当地人的罗布,看到当地老百姓没有意识到这块旅游资源,“在珠峰自然保护区赚大钱的不是本地人,本地人失去了在自己家乡做老板的这么一个好机会。反而为外地开店的老板打工,这样的话,我作为一名本地民间环保人士来说心里觉得不舒服, 觉得不公平。因为本地人是珠峰保护区的主人也是保护区的主要守护者,保护区的发展壮大不能没有他们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应该先让他们赚大钱,然后带动周边。

 

 

保护需要意识,需要参与,发展需要本领。为此,协会开展了英语培训和厨师培训。英语培训课程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的培训,还有礼节礼仪、环境环保意识,公众参与意识、公共卫生、生态旅游概念等等方面。学员的文化程度为初中毕业,他们已具备了良好的中文沟通能力。开展厨师培训是基于本地人不会做中餐的情况。学员在反馈中写道:“这次培训后我才知道参与旅游服务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希望以后自己能够开办一家餐馆”,“我不仅学到了厨艺,还学到很多环保知识,尤其是知道了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知识,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了。”此外,协会还组织潘得巴学员到云南香格里拉、四川等地考察学习,看别人在怎么开展生态旅游。

 

 

笔者问罗布:“去年培训完的这些学员现在干什么?”他说,还是在家务农放牧。为了避免学员培训完了依然各回各家,他打算近期成立一个嘎玛沟生态旅游农牧民合作社,让那个合作社成为一个支持的平台和机制保证,否则单纯的培训起不到什么作用。

 

 

罗布期待这些培训的成果在嘎玛沟可以落地生花结果。嘎玛沟是珠峰自然保护区一条非常美丽的山谷,早在1921年就被一位英国人发现,并称之为“世界十大景区之一”。现在来这里的国内外的游客越来越多,协会便想趁这个机会提高当地老百姓的参与能力。比如,本地人可以带游客去嘎玛沟里旅游,途中提供餐饮等服务。目前外来游客是靠旅行社接待的。协会设想,旅行社和当地人各管一段,比如进入沟里后全部由本地人来主导,他们可以当向导,还可以提供路途的餐饮等服务。

 

 

“国际组织和本土组织做了不少针对保护区居民和移民的生计项目,但失败的不在少数。你怎么尽量做到不蹈覆辙?”我问罗布

 

 

罗布说:“ 先说和以前潘得巴项目相比,现在有了一个组织作为持续的基础和保证,我们还下一步还打算成立牧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之前没有做过的。我们做的厨师培训,专门给学员建立档案,将信息给附近的企业,如果企业需要,可以到潘得巴协会联系,我们负责推荐,像大专院校那样提供就业跟踪指导服务。”

 

 

以前项目执行中,也有创收的内容,比如蔬菜种植、组织当地人编织藏毯,但效果一般。罗布分析,导致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是,在我们这边国际NGO很敏感。协调项目的时候多方博弈,有需要硬件基础设施或者其他需求,目标没有办法集中起来,影响项目开展。另外,外来人设计的项目根本不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像在没有水的地方,修建水电站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作为一个本土组织,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会更知道当地的需求。我们用本地的土话沟通,因为我是本地人,我的家就靠近珠峰。

 

 

罗布1996年开始参加工作,并于1998年开始参与潘得巴项目的实施,并负责了很多下乡进行数据调查的工作,涉及医疗、儿童死亡率等。之后2000~2005年借调到珠峰自然保护项目,从事负责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 2006年他辞掉了政府的工作开始参与了民间环保事业。

 

 

罗布说他很幸运,去过国内很多地方和其他国家参观考察、交流学习。2000年在四川都江堰参加一个40多天的参与式项目管理培训,谈起14年前的第一次培训,他依然是兴奋的:“这个项目培训效果相当好,是一家国际基金会资助的。对我来说,那是我第二次出去。每天都有2个培训老师,专业性相当好,我们学那些实用性项目,在这里学习了NGO的项目自下而上的模式。当年的珠峰管理部门的19个人当中,大部分都现在已经成为各个分局的局长、科长等职位,甚至也有当县长的,可我是现在惟一的NGO人。”

 

 

1998年应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邀请在加德满都参加了珠峰保护区和尼泊尔国家公园的跨国交流会。罗布拥有10多年的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区方面的工作经验,曾参加过很多国内外研讨会议及专业培训。2003年,他还去秘鲁交流社区可持续保护方面的活动。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尼泊尔,去了6~7次,这些考察也影响了现在潘得巴协会的发展方向。罗布还从美国Future Generations Graduate School获得了 “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 专业的硕士学位。在罗布看来,尼泊尔的生态旅游方面做的很好。他们在珠峰另外一面,那边挣大钱都是本地人。尤其是徒步旅游的服务实施非常好。尼泊尔的萨嘎玛达国家公园不通路,物资靠空运。游客一直靠两条腿走路,为此沿线有条件的居民不仅可以给游客买东西,还有的家庭在游客徒步旅游的沿线开了饭馆等住宿服务实施,没有条件也可以跑牦牛运输工等绿色打工机会。服务设施非常成熟。而咱们这边的方法不是很理想,只要是个旅游景点,政府马上就去修路或者铺油路,这样沿线的百姓没有收入,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政府的工作,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人做决定的事情更不完美。罗布有个计划,以后将珠峰保护区的当地政府官员邀请到尼泊尔萨噶玛达国家公园去取经,因为我认为那边生态旅游方面坐得非常好,值得去参观,值得去借鉴,这样做的话有助于将政府决策者的发展理念和民间的发展理念融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样才可以寻找出一个较好的方式即能保护生存环境又能提高当地的生计状况,使能够符合“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回顾这20多年的历程,罗布说:“早年这些资助方、培训方是潘得巴,留下我这个当地的绿色种子,让协会来推广,让协会来播撒到保护区的各个角落。”

 

 

从一个涉外项目演变成为西藏第一家NGO,但还不是完全的单飞。富群依然是协会的合作伙伴之一,是项目的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另外,协会也继承了潘得巴项目的“物质遗产”。比如这20多年的项目,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做的硬件设施建设。现在保护区的培训中心是一座2 600平方米的大楼,现已经成为协会的办公用地。罗布并希望下一步产权可以明确在协会名下。培训中心的设施也很齐全,包括一个宣教室,里面展示品包括当地的服装,农业工具,野生动物的标本,以及一块巨大的保护区的模型沙盘,极大方便了协会开展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时降低了工作成本。

 

 

协会成立后,更多的资金需要自己去筹措。为此罗布动了不少脑筋。今年5月份在富群环境研究院的协助下,协会组织了一群企业家珠峰公益参观活动,包括来自壹基金和老牛基金会的人参与。罗布也得以有机会向内地这些新的资助方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参加此次活动的老牛基金会的雷永胜秘书长曾说道:“你们这些小伙子是真正做事的人,我怎么能不支持真正做事的人?” 听了他讲这个故事,笔者忍不住笑问他:“当年西方基金会组织官员去国外洗脑,你现在组织国内基金会到珠峰项目点参观,路数一样吧?”他笑笑说:“我们带他们到那边参观不是为了洗脑,而是为了争取他们的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且人家是自费的,AA制。”

 

 

联系人:次仁罗布

 

 

次仁罗布

 

 

norbu@pendeba.org, info@pendeba.org

 

 

139 0892 2773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涉外  涉外词条  本土  本土词条  转身  转身词条  组织  组织词条  协会  协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