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
作者:[印度] 范达娜·席瓦
译者:唐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2007年,我在万圣书园的新书档看到了这本《失窃的收成》(Stolen Harvest),上面赫然印着作者的名字: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竟然看到了中译本啊!”我不禁出声感叹到,心中顿时充满了惊喜。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工作者,我常常会从图书馆借来席瓦的著作,或者从国外的环保杂志中看到她的文章。《失窃的收成》虽然简洁短小,但是在席瓦众多论著中,我相当喜欢这一本。它的学术性不像作者另一些著作那样强,读起来并不艰涩难懂,而是通过列举大量事实,对于工业化农业、转基因技术、全球化发展及跨国公司的掠夺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不过,因为英文水平有限,我一直没能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而且找遍图书馆也没有看到一本席瓦著作的中译本。当时便觉得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环境保护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来说,中译本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好在《失窃的收成》的翻译出版总算能够稍补这一空白了。
当然,在惊喜之余,我也明白不论怎样,《失窃的收成》仍然会被归于边缘类的书籍。毕竟,它并不仅仅限于普通大众都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将重点更多放在了对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及农业人口生计问题的关怀上。这样大的议题,何况多是发生于远在印度的事情,人们往往会觉得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
然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这个专制的时代,一小撮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食物的供应,按照自身的利润和权力最大化的原则改造着全球食物市场。”事实上,书中所描述的情形:“跨国企业掌控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利用转基因技术和法律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日趋贫困的代价获取暴利。”这些不仅仅发生在印度,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这场“食品战争”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传统与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中国,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实不容乐观。
随着中国深入世贸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内产业化农业的日益发展,随着超市中越来越多的标有“转基因”字样的食品的出售,那些看似遥远而宏大的议题正在对我们切身可感的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隐患已经不仅仅是个体诚信与良心缺失的结果,其背后实在有着更为深远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
因此,不论您所关心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还是公平贸易问题,或者只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范达娜·席瓦的这本《失窃的收成》都绝对值得一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而小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可以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消费方向。
关于作者范达娜·席瓦本身,无疑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曾经是印度最出色的女性核物理学家,最终却站在了反思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她放弃了大学教职,转而发起社会运动来保护生态与文化多样性。在世界银行与WTO问题上,她对世界银行施加压力,并参与协调了印度与WTO有关知识产权及农业方面的主要谈判。她还是致力于控制和干涉全球化影响的组织——全球化论坛的发起委员会成员,并领导了旨在保护人民知识和食品安全的国际运动。
她曾经获得过有另类诺贝尔和平奖之称的“适宜生存奖”,却被媒体评为“世界上最激进的科学家之一”。
是的,席瓦是激进的——思想尖锐,言辞锋利。这从她的著作中可以一斑:
在《失窃的收成》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过去的二十年,作为一名环保活动者和有机知识分子,我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表明,工业经济所谓的“成长”,实际上是对自然和人类的一种盗窃。”
在另一篇文章 《全球化与贫困》 中, 她说: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场与自然和穷人作对的战争。”
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席瓦战士一般的姿态。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从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山村中长大的作者,当她亲眼目睹了喜马拉雅森林的逐渐消失,亲历了印度村庄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凋零的过程,走访了那些由于跨国公司的无耻掠夺而不断发生农民自杀事件的地区后,她的心中是怎样的悲愤,从而燃起了熊熊的斗志。那激进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席瓦对于大自然、对于底层人民那种深切的关怀与悲悯。
正如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只有遵守生物圈的规则,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才能生存。只要我们能尊重大自然给出的底线,以可持续发展和公平为经济发展的原则,大自然就能够养活所有物种。正如圣雄甘地警示人们所说:地球可以满足所有物种的需要,可满足不了一些人的贪欲。”
-----------
《一根稻草的革命》
作者:[日本] 福冈正信
译者:樊建明 于荣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第一是不耕田。因为人不去耕耘大地,自然也会耕耘她,而且地力还会逐年增强。”
“第二是不施肥。如果人类进行拙劣的耕作,采用掠夺性农作方法,土地就会变得贫瘠,成为需要肥料的土壤。而在自然的土壤上,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越活跃,土壤本身也就越肥沃。”
“第三是不使用农药。大自然通常是保持完全平衡的,不会发生需要人类非使用农药不可的病虫害。只有在进行了不自然的耕作、施肥和培养出了病体作物时,‘病虫害’才会出现来帮助恢复自然的平衡。”
“第四是不除草。草为自身的繁衍而生长。杂草之所以也生长,说明它在自然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同一种草不会永久地占据一块土地,到时必将发生更替。草的问题由草儿们自己来解决,这应该作为一项原则……”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农作方式正是自然农法之父——日本的福冈正信老人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中所提出的自然农法四大原则。
福冈老人年轻的时候是一家实验农场的农业技术员,曾经一度醉心于各种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然而后来的一场大病却使他完全改变了看法,开始质疑一切源于“人智、人为”的现代技术。在病中,类似于顿悟的体验让福冈坚信“人智、人为皆是无用之物”,只有“顺其自然、不战而胜”的农作方式才是农业发展的正途,而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和释迦牟尼关于“一切皆空”的教诲便成为这一信念的基石。病愈后,福冈辞去工作,开始潜心实践“尽量什么也不做”的自然农法,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几十年过去了,年轻的福冈变成了隐居山中的长者。在世人眼中他曾是不可理喻的疯子,如今人们却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到他这里寻求智慧。
《一根稻草的革命》所阐述的正是这样一种“顺应自然之道”的农作哲学与人生智慧。然而,究竟什么才是“顺应自然之道”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福冈老人在书中说道:“我虽然提出了‘自然农作法’,但是如果问我能不能解释清楚什么是‘自然’,我的回答是根本不能。”
对于早已习惯各种科学公理与标准定义的我们来说,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然而,通读完本书,掩卷沉思,或许你就会对什么是“自然”,何为“顺应自然”有了福至心灵般的顿悟——它既是儒家所说的“心从所欲,不逾矩”,也是道家所讲的“为无为”,更是在放下头脑的思辨后,心灵与自然万事万物的相契,而这种相契就是那难以言说的部分吧。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的时候,才能如福冈老人一般,看到现代化农业的荒谬与虚假。
然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遵循“自然之道”呢?或许自然农法始终只会在小范围内被人实践着,即便是在有机耕作领域,也很少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切实可行。福冈老人大概早已知道,他选择的注定是一条鲜有人迹的小径,他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中写到:“自然农法是一条永远无法彻底修成的路。自然不是靠人智、人为可以探索出的,也不是靠人智、人为可以创造的。我的享受就在于以舒畅的心情建设我心目中梦幻般的自然农园。现在,我躲在山中的小房里,不接受任何人的访问。我的农园从今年起也不再对外开放。这样做都是因为我要珍惜所剩无几的人生……总而言之,要加入到自然里、与神同在,就不应借助他人的力量,也不应去帮助他人。”
无门的大道 空无一人
天静寂无声 地喧腾闹人
是谁掀起了巨浪狂风
忽左忽右 防守进攻
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一把扇子两面搧出的风
送来的都是惬意的凉风
在无人的田园里搭起临时的草庵
今日一天恰似人生百年
萝卜、油菜花、盛开的鲜花
二○○○年月色朦胧时
不顾一切穿过这个世界、那个世界
漂泊不定 游荡在旅途中
不再思虑结果的如何
然而,谁又能说,这条小径所通往的世界不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梦想呢?
---------
《始于土地的重建:产业化农业的反思(From The Ground Up: Rethinking Industrial Agriculture)》
作者: Helena Norberg-HodgePeter GoeringJohn Page
Zed Books Ltd,2001年修订版
现代产业化农业处于危机之中。我们迷恋“效率”和短期利益,却失去了与自然界所有真实的联系。因此,引入化肥、农药和杂交种子时所带来的全球富足的梦想,现在却变成一场健康危机、土地退化和社区病变的噩梦。我们生产食物的方式是破坏性的,显然不可持续。
《始于土地的重建:产业化农业的反思》一书描述了在全面产业化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下农业的衰退,并就现代社会在“不计代价进行发展”的思路下所相信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同时,书中也记录了社会公众对于常规农业越来越不信任的事实,并重点介绍了一些与常规农业不同的极有前途的做法,这些不同的选择让我们以更健全的、对环境更健康的方式来生产食物。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农业的发展仍然被固化在产业化的思路中。因此,不管身在何处,这本书对于那些关心农业未来的人都是一本颇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的作者是海伦娜·诺伯格-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彼得·戈林(Peter Goering)、约翰·佩奇(John Page)。海伦娜 也是《古老的未来:向拉达克学习》 (Ancinet Futrues: Learning from Ladakh)一书的作者。这本书对于当今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其背后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在1986年,海伦娜获得了“健全生活奖”(Right Livelihood Award),这个奖项被大家视为 “另类诺贝尔奖”。彼得·戈林(Peter Goering)从事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矛盾”的研究,约翰·佩奇(John Page)是伦敦的法律顾问。他也是最近产出的两部片子的制片人兼导演:《发展的未来》——对于国际知名环保人士采访的汇编及《古老的未来:小西藏的训诫》——一部基于海伦娜·诺伯格-霍奇女士著作的纪录片。
(作者系瀚海沙工作人员)
-------
《四千年的农民——中日韩三国的可持续农业》
作者: [美国] F.H.KING
译者: 石嫣 程存旺
将由东方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发行
◎程存旺
这本书讲述的是百年前一位美国土壤学家来中国考察农业生产活动的心得和对美国化学农业的反思,该书被奉为欧美有机农业圣殿,对于我们看待中国传统农业,反思农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1909年,美国土壤学家F.H.King来到中国,他不是一般的因为对中国的好奇而游历中国而是为了研究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随后他又走访了日本和韩国。1911年,King的妻子在他过世后完成了他的著作《四千年的农夫——中日韩永续农耕》的出版。
书中序言说:我们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我们可以指导全世界的农业,认为我们有巨大的农业财富并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那是因为我们的土壤新并且肥沃,人均占有大面积土地。其实,我们也就是刚刚学会耕作。农业耕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如何保持肥力。这个问题东方人已经遇到并且有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或许我们不能采取任何特别的方法,但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多多获益。
King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和国家向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学习他们的农业耕作方式,学习他们保持土壤健康的具体做法。然而,讽刺的是,当代中国在追求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放弃了可持续的传统农业,转向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短短三四十年使得农业成为中国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011年是该书出版一百周年,小毛驴市民农园的石嫣和程存旺正着手翻译出版,图书征订工作现已展开,感兴趣的读者可将征订信息(姓名+电话+订购数量)发到邮箱ruccici@gmail.com,翻译者将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