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声音:民间出版物集粹

 

声音:民间出版物集粹

 

《社会创业家》裂变之魅 

 

点评人 ◎ 周丹薇  《社会创业家》内容总监

 

NPO里的“裂变”不仅仅是指一个机构分裂为好几个机构,它同样也贯穿于机构生长的每一个周期和整个过程。在“裂变”过程中,NPO会面对重塑品牌、服务、技术、管理、资源、渠道、人事、利益相关者、风险、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抓住时机、处理得当的“裂变”,将为机构开拓新的局面。随意、不当的“裂变”,对于机构来说,有可能不进则退。在这期封面专题《裂变之魅》的“成长样本”中,我们选取了短短五年“由一生五”、从只有一个坐在办公室苦闷抽烟的创始人到现在济济一堂100多人的恩派,讲述了其裂变成长的原因、过程,尤其是思考。也许,“裂变”并非是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种形态,的确让社会公益能量一次次遍地开花。可以预料,未来的几十年,NPO的裂变将更为迅速,更为让人期待。

 

 

 

《同人》是盏温暖的灯

 

点评人 ◎  齐乾坤   济南绿星之家执行理事

 

《同人》是什么?她是很多心灵正在流浪的残友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很多残友们幸福的起点站和事业的起飞平台。

 

从1992至2011年末,她已出刊136期,这是一本由残障人士和助残志愿者们主办的民间助残刊物,尽管戴着福建省肢残人协会的“官帽”,但她却努力地往民间扎根,以志愿者的“爱”之力服务于广大的残障人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残障人士,这也是她至今仍青春蓬勃的秘密。

 

作为《同人》曾经的编辑,捧读《同人》仍会感到一丝遗憾,这本刊物向大家倡导的“合作、互助”不是太多,她所能传播的残障类NGO的内容仍是十分有限,对于一本戴着官帽又努力表现民间的刊物我们似乎不必苛求太多,但以“同人”的影响力我们又不得不这样期待!

 

《同人》是架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普通残疾人、助残草根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中残联的很多领导也在订阅《同人》,“同人”工作团队在2002年成功主办“同人论坛”,至今已持续举办五届,中残联核心领导层与众多草根组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促进着残障人事业的发展,但欣喜之余仍有失落,那就是经过多年观察在遇到由残联提供的助残项目招投标时,获得机遇的往往是残联的各个协会,草根助残组织的大多数在仍属于陪衬或配角……

 

但无论怎么说,我们愿2012年“同人”这盏灯能燃得更亮,能为心寒的残障者带来心灵的抚慰,能为迷惘的残障人士指明前进的方向,也能为那些年轻的、正在碰壁的助残组织的发展带来借鉴……

 

 

 

劳动法实践与研究

 

点评人 ◎  付   涛   《中国发展简报》主编

 

“7·23温州动车事故”是全民之殇。事发后,公众和媒体对温州动车事故无法止息的愤怒、质疑、讨论和对真相的追问,指向了象征着垄断体制、病象丛生的铁道部。

 

动车事故后第4天,北京义联主任黄乐平、执行主任毛素梅和研究部主管叶明欣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特快专递形式寄出建议信,建议其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关于赔偿的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8月,在与搜狐网联合举办了一个相关研讨会后,北京义联趁热打铁,再次牵头,通过法学教授、律师和公益组织人员等7位专家联名致信国务院,就该条例第33条的违法性提出修改意见。媒体的传播产生了社会效应,有遇难者家属签署的赔偿协议中,最终赔偿金额上升为91.5万。

 

同在2011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之际,北京义联又郑重呈递了一份修改意见,详细提出了7条修改建议以及修改理由,彰显以劳动者权益为本的原则。此前,自今年2月向社会发布《职业病调查报告》,北京义联已与全国人大、政协就职业病防治法修改进行了多次互动。最终,多条建议被吸收进法条中。基于介入职业病劳动者个案性的法律维权实践,北京义联还在法律和政策倡导上拓展了自己的影响,“将抽象的正义,落实到了为底层民众服务的行动中”。

 

北京义联对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的介入方式,体现了NGO对社会议题的敏感度、行动力和专业精神的有机结合。

 

 

 

微博侠 《中国慈善家》

 

点评人 ◎ 吴金豪 《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编

 

今年是中国慈善业的黑暗之年,而今年里依靠微博发起的几个公益项目,如“免费午餐” 、“爱心衣橱”绝对是这一年整个灰暗印象里的一抹亮色。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技术带给社会的改变。微博等新型社交工具,不仅降低了公众参与慈善的门槛,而且天然地为公众提供着监督慈善事业的武器和空间。 《中国慈善家》杂志早在2010年9月试刊时就关注到了梁树新依靠微博所倡导的“微公益”的力量。而在今年,微博在公益方面的力量已初显峥嵘,不少公众人物通过微博参与公益,他们有的以一己言论推动社会事件进程,有的以微博为募捐平台,救济苍生。

 

其实无论是“微博打拐”,还是“免费午餐”,抑或是“大爱清尘”,于建嵘、薛蛮子、邓飞、王克勤等人士的慈善实践,显示出知识界、商界以及传媒人在相关社会议题上,日益形成的合力。这一合力,将弥合断裂、树立共识,让社会免于溃败、趋于融合,意义十分重大。

 

  而《中国慈善家》杂志从创刊初始,封面一般都是以曹德旺、宗庆后、余彭年这样的大企业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大慈善家作为封面,正好在9月全新改版后,我们的封面也不局限于人物报道,可以是特别策划、机构报道也可以是事件报道。当我们决定做一个关于微博公益的封面选题时,作为一本面向公众发行的慈善主题刊物,我们还是选择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做了这一期“微博侠”群像的封面报道。这一期出来后,不只是在慈善界,在主流媒体圈内也获得了很多好评。

 

 

 

《女声》深圳强奸惨案几重羞辱

 

◎ 点评人 郭婷  《中国发展简报》

 

在各种社会思潮与媒介话语交织变奏的当下中国,以“性别观察,妇女声音”为宗旨的女声电子周报(以下简称“女声”)可谓独树一帜,这份创刊于2009年9月、由中国大陆第一家以媒体、媒体与性别为关注领域的民间团体——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主办的女权主义时事述评周刊总能在各方争说纷纭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独辟蹊径,以干脆利落的文字、无懈可击的论证、辛辣老道的批判,奉献出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独家深度评论。

 

两年多来,无论是根源于传统厌女症而掀起全民审丑狂欢的“凤姐风波”、“小月月事件”,抑或与转型时期愈加凸显的社会问题相交织的“拜金女批判”、“准院士性丑闻”等,都在身为资深媒体工作者与NGO从业者的女声编辑吕频笔下,呈现出有别于主流媒体的鲜活面貌。以2011年11月轰动网络的深圳强奸案为例,她综合网络评论与女声读者投稿指出,一个眼看妻子遭强奸毒打却不敢反抗的底层外来男性,由于权利匮乏而失去尊严感和抗暴勇气,从而受到主流媒体和中产男性铺天盖地的“窝囊”谴责,这种基于社会阶层和传统性别优越感的谴责不但造成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亦将舆论焦点扭曲到个人责任,遮蔽了对公权力的追问;而追求制造轰动效应的主流媒体在案发后蜂拥而至,对受害者及其丈夫的强行采访与构筑在优越感之上的报道倾向,令受害者只能掩面躲藏、下跪哀求,对受害家庭再次构成媒体暴力伤害,并让该事件成为对新闻自由的一次“羞辱”。

 

百年之前,妇女解放、男女平权曾是辛亥年间民族复兴、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旗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曾是现代性的标志,然而随着百年来女性地位的提高,虽远未至男女平等之境地,却由于已对男性社会利益形成挑战,因而使女权主义发展举步维艰,女权主义者往往被边缘化、污名化。在此背景下,女声以结合女权主义与时事述评的形式出现,借助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发出女性声音,正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群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订阅可致信genderwatchina-subscribe@yahoogroups.com。

 

 

 

中国财富》 血汗公益

 

点评人 ◎ 钟十五

 

中国NGO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人少机构规模小,工作强度大薪酬低。8月《中国财富》联合NGO发展交流网进行了公益行业薪水问卷调查,300多位从业人员参与调查,得出如上的结论。该调查虽由薪水而来,但薪水之外有关他们的抱负理想和现实遭遇却在13页的篇幅中一一被抖露在读者的眼前。在他们中间,既有“断粮”带来的不稳定感,也有单打独斗无法突破机构发展瓶颈的无助,更有倡导性工作者权益带给自己的挑战和压力,甚至还有在志愿服务中发生的安全意外,让人难免不对公益作出“血汗”的界定。

 

而诸如此类,在篇幅之外的公益行当里,举不胜数(或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更为恰当)。这些进驻NGO几年的从业者们,时常夹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中挣扎再三,唯有寻苦作乐。愈演愈烈时,则有了“公益加薪哥”的出现。其直白地,如“我要××”等诉求,一度让处于同种境遇的NGO人惺惺相惜,而另一方面公益的“血汗”如何从根本上改观,却不仅仅有一个体面而又尊严的薪水,还得仰赖政府在政策上的松绑、基金会新的资助理念、以及公益自身的专业进步和社会大众对公益的正确认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声音:民间出版物集粹  集粹  集粹词条  出版物  出版物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声音  声音词条  
公益

 金融扶贫商业模式报告

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1995年10月通过执行联合国UNDP“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在民政注册的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