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跑会,跑出什么来了

 

 

        一段加餐式的学习后,本以为从中可以大饱一顿,美美享受其中的乐趣,但等到结束后,却发现饕餮之后的食物经过肠道后,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全都冲进了马桶。

 

 

        其实,是可以预料的,因为我已经应验了好几次上述的感觉。并对此,深有感触。故打算就此写下作为旁观者的所见所想。 

 

 

 

 

 

培训情结 

 

 

         每次打开邮箱,满眼尽是会议或培训通知。

 

 

        在NGO圈内,“跑会”却成了大家的心病。去吧,总是那些熟面孔,没有太多的信息需要交流沟通;不去的话,也有可能失去与一些新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帮助的机会。总之,变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却弃之不舍的“鸡肋”。

 

 

        在会下的时候,与身边的人聊起对培训或会议的感受。他们常常流露出有所失望的表情,不过又感到庆幸的是,幸亏还有那么一两个精彩之处让听者为之一振,或醍醐灌顶,算是盖过了这些会议或活动带给听者的乏闷和单调。

 

 

        入NGO时间不长,但大大小小会场也跑了些,也参加过些NGO的培训活动。但每次都有种不吐不快、发誓下次不来的想法。可下一次的时候,会议的通知或邀请如约而至发到你的信箱来,你又开始为这个会议是否要去参加做心理挣扎。

 

 

        尽管你有很多的时间,或有一定的过滤信息的能力,对会议或培训的信息加以控制,并选择一些活动参加。但等你到会场之后,你会发现你又失望了。

 

 

       “会”真的变成了或有可无的,对NGO而言,是不是会像官僚制场景下,人们滋生出对“会”的恐怖来呢? 

 

 

 

 

 

每次都是那么点东西 

 

 

        时常有人说,讲的还是那些东西,演示还是同样的ppt文件。就连一个在校的师兄参加了不少NGO的会后,也告诉我,据他发现,每次会议,到会的讲演者讲的都是同样的话题内容,而且还不够专业。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不论场合,不论会议的主题,等讲演者一出场,就开始那些已经让人不觉得有意思、已经让听者熟知的发言。

 

 

         同行对此解释,这些讲演人平时都很忙,但仔细想想看,他们忙的又都是开会,哪有时间对这讲演倍加细心准备?做到真正的与听众分享、共鸣,并与听众互动,吸收各自的经验,以增加对事务的更新认识。

 

 

            另一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些发言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比较熟知,但对其他的领域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也就只能对自己熟知的领域进行发言。高校的学者们、NGO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项目官员、筹资者,发言都是各自谈各自的情况,很少能对某类问题在宏观上认识和微观上精确把握。 

 

 

 

 

 

时间总是不够 

 

 

         会议或培训短则半天,多则一周,甚至半个月。但总有不少人抱怨时间总是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参会的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看似活动的时间挺多的,但分配到具体的会议讲演却很少。这些时间总是被其他细小的琐事给占用,压挤剩下仅仅足够每个发言人讲上个大概的内容。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参与的组员在自我介绍时间也有时过多,他们会更多的谈到机构的情况,以及机构项目的进展情况。在这些本可以在会下或需要交往的私下做到的介绍,却占用了大部分的分组讨论时间。常常就会感到,分组讨论变得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了事。

 

 

        此外,由于NGO缺少对会议有掌控能力的会议高手,所以多半的情况,讨论变成个人的发言,这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组员的发言机会被剥夺或削弱的情况,使他们倍感参与的时间太少。

 

 

        更令人屡次哭笑不得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贯穿半天的主题,在精彩的部分总被主持人“勒令”去茶歇,而被硬性的打断。等到下半程开始的时候,听众也包括讲演者好不容易地重新进入其中的情境。 

 

 

 

 

 

人员流动性大

 

 

        NGO的培训里时常出现这样一幕,上午是一拨新面孔,好不容易认识个遍,下午还得重新交往。原因何在?理由是这些人是这些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否认一次会议可以让更多的NGO人受益,但频繁的更换,却让与会者没有系统地了解这个培训的内容。

 

 

        会议也是如此。一开始枝叶繁茂的出现在会场,渐渐地变得稀松人少,提前退场了。这可能与讲演者所讲的内容有关系,但另一点说明了,这些参会的都没有了解到此会议的真正信息,盲目的参加,或者说他们参会的目的不在于来听会议的内容,而是来扩大机构的交际面。

 

 

        有胆识的人会在公开的场合,直陈他/她对会议的不满,说有些发言者们,讲演完自己的东西后,就离场了。这如何与听众进行沟通,又如何得知他人的观点?

 

 

 

 

 

不重视会场细节 

 

 

        不注重细节,在NGO的会场或培训活动也表现得不尽人意。在NGO里工作一段时间,发现这两个毛病最为突出。

 

 

        不能守时开始或参加会议会议经常在正点后,主持人看看参加的人数多少再决定是否立即召开。等会议进行时,有些参会者零星的急匆匆从外面进来。落座后,会议已经开始一半了。

 

 

        此外,另一件扰人的事情又屡禁不止的发生了。很安静的会场,突然被一阵手机铃声给打断。这不仅干扰到讲演者的思绪,也影响到其他听众的注意。铃声过后,有人出去接听或是回电。更有甚者,有人就在会场里直接接听。

 

 

        这两个细节的忽视,常常是致命的骚扰,让人顿感到NGO的从业人员,他们在这些方面说的甚过于做的。这些我们本应是NGO优势体现,NGO工作效率高,尊重他人的权益,“在会场将手机调整振动或静音”等细节,并没有在NGO活动或培训时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坚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跑会,跑出什么来了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