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残疾人,有幸应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残障人士医疗康复保健中心的邀请,恰逢第20次“全国助残日”过后不久,5月21日至23日在民和县参加了《民和发展导报》项目的第四个阶段“国内残疾人期刊和报纸创办者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十几名与会代表,其中不泛各类残疾人,大家素不相识,结交朋友,欢聚一堂,共话期刊。主办方祁大夫、冶先生等同志热情好客,令我们深受感动。
会上,祁大夫首先表示感谢全体与会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谈话,介绍了《民和发展导报》办报宗旨,该报主要对象是相关边远贫困山区残疾人、留守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等群体,并征求有益建议和意见。各位与会代表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作了办期刊经历的典型发言,经验及做法与与会人员分享。大家纷纷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并就《民和发展导报》办报存在的问题及其排版、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残疾人女权、残疾人政策、能力建设、版式设计等等。通过案例介绍、互动交流、播放演示等不同形式,掀起了关注《民和发展导报》的热潮。我们对这次论坛举办的作用很有启发意义,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希望《民和发展导报》越办越好,更好地为这些留守弱势群体送去精神食粮。
论坛会议结束后,23日一大早,我们便驱车前往偏远的农村山区内山庄小学,实地探访当地留守孩子的情况。蜿蜒的山路旁处处是悬崖峭壁,透过车窗,望着远处一栋栋陈旧的居住平房、一所所简陋的小学,我在想着:如此大山里的留守残疾人、儿童、少数民族、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是怎么耐得住寂寞呢,生活是多么清贫啊!想着想着,不禁令我心酸。不知不觉,到了山庄小学附近的山腰。早已在山腰等候我们的两三名老师和五十余名小学生,看到远方来客,便欢呼起来——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简单的开场白后,我们就进行了第一项活动:赠送衣物和学习用品。这些礼物都是通过一些爱心士募捐后买的。每个孩子排队羞涩地拿礼物,一张张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虽然这些礼物对我们这块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人来说是不起眼、不值多少钱的,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我回想起来,88年我在苏州偏僻的农村聋哑学校读书,那时母校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我们聋童经常吃不饱饭,艰苦地度过了两年缺水少电的两年时光,非常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我孩提时代的条件和现在山区孩子相比之下,他们还比我更苦,我没有理由说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我深知这些山区留守孩子们心里的滋味,深信孩子们受到小小的礼物后心里定会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的激动与喜悦。
面对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小眼睛,我用手语尽情地“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建设美好家乡做出贡献。”孩子们一边跟我学打手语,一边说着我的话,那稚嫩又响亮的朗读声在大山里深处久久回荡着……而后我们和他们进行了互动,给他们搞起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他们同跳同乐,同唱同乐。在联欢活动中,双方拉近了距离,孩子们不再羞怯。我们和孩子们手拉手,心连心,被拍下了一张张美好的一瞬间。
不知不觉,互动活动不到半天便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我想经历这些之后我们与会代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感触。通过互动,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些孩子不因贫困而悲观,依然乐观,依然坚强,依然热爱读书,依然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着……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着。贫困的孩子们衣着很土,双手很粗糙,但那些纯真、害羞的笑容却让我难以忘怀。我真希望有以后有机会还能再次走进这片大山带给这里的孩子们知识与力量,播下希望的种子。
民和县是青海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山民分散居住在海拔约1800米的山腰上,生活清贫又寂寞。23日晚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民和。这短短三天的民和之行给我留下了永不忘却的印象:民风朴实,主人热情,孩子坚强!但愿有一天我会再次踏上民和这块肥沃芬香的泥土,再次亲密接触这座可爱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