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江淮又要开辟一片田地了!这份还稚嫩的民间通讯在安徽、在绿满江淮同事们不懈地期待和努力下,终呈于世。
我倒是喜欢有形有物的这样的刊物。可以流传,也可以留传。拿来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加一个冗长的会,可以拿来闲阅;打道回府的路上,地铁里、等车时,也可以读。总之,边角余料的时间里就可以览遍一期。也不必弓身在电脑前,上下移着鼠标,对眼睛不好,颈椎和腰椎就更受损失了。
何况电脑也是费电的,性能日用月损,些许就成了电子垃圾,遗祸百姓。纸是省了,便有更多的水电站、核电站,也有更多的人祸民灾的可能。
一个终究要面对公众读者的刊物其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面对覆水难收的刊印,编辑们就不得不字字珠玑地校对。错别字都连篇的东西,谁会信服你文中的信息?文面设计的花里胡哨,谁会认为你做事严谨而得体?署上阿狗阿猫的名字,谁会认为你有直面污染和势力强敌的勇气?
刊物的编排,封面封底的设计,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字体等等,这些都是传达信息的。三联《读书》的清邃,八十年代《读者文摘》的雅致,也都是一目了然。
刊发一份通讯对编者是个挑战。第一期付梓,读者就会盼有下一期。无形中给出工作的要求。有一天停办了,就一定会有停办的原因,而个中必有组织维艰之处,也就由此彰然众人。
所以,创办通讯刊物和继续编辑出版是要有韧的坚持,百折不挠的心智。
也会有人对这样一份刊物不屑。也许因为他们网络廉价而发达,对编印在纸上的刊物有些心存抵制。有时候邮寄、亲手相送类似环境资料之际,他们回复说,其实他们更希望是电子版的。也对,电子版可以随意转发,删到垃圾箱里也是不需要焚化炉再来处理。电子版是绿色的。
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不仅仅是自己阅读和使用这些资讯的方便与否,而是通过自身,个人抑或是组织,更好地与他人分享和提供信息服务,恐怕印制出来的通讯有着电子版通讯无法替代的价值。
七年前,我在新疆西隅的博尔塔拉州旅行时当地都已网吧四处。中国哪一个乡镇里没有网吧,哪一个不是充斥着一张张年轻,迷恋着电子游戏的脸?!
而图书馆又在哪里呢?!
什么时候我们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小区能有自己的社区图书馆呢?如果有,些许绿满江淮的这样的环境读物可以占居架上一角。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担当道义,追求真理,传承文化、探索科学和未知世界,肩负人类理想和责任的人们。
王稼祥(1906 -1974,安徽泾县人)应算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芜湖圣雅阁中学读书时创办的《狮吼》月刊如今传世只有一份,珍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而展览于其芜湖母校之邻王稼祥纪念馆里的只有刊物封面复制照片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