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气候传播首届会议在中国举行 气候传播正在“形成气候”

 10月12日,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英文国际专场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世界气候传播领域首届大规模的专门性会议。来自联合国系统各机构、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界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欧洲学院、联合国气候变化与环境主题工作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协办。

 

会议主办方代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先生,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慧玲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新闻学界德高望重的方汉奇教授也专门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会议旨在为各国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打造气候传播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和人际网络。据了解,此次会议既有来自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有来自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还有来自俄罗斯、比利时、瑞典等欧洲国家的代表。参会者既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有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界人士,还有联合国机构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官员。无论是从会议的性质和内容,还是规模和规格,此次会议都具有开创价值和国际意义。

 

会上,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NGO组织的人士就气候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策略等展开深入研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总结气候传播的实践路径与行动策略,以寻求共识,协调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会议除了为各国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外,还围绕气候传播的基本理论,探讨气候传播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建构思路,研究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等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传播战略、策略和方法。

 

10月12日,英文专场的第一天,分气候变化的科学阐释、气候传播研究的科学定位、气候传播: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观念、政策选择与行为、气候传播的策略四个专场。

 

在“气候变化的科学阐释”专场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气候科学教授以《国际气候变化研究》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杜祥琬院士以《应对气候变化与转型发展》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在“气候传播研究的科学定位”专场中,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苏伟以《气候传播在中国》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乔治梅森大学气候传播中心主任爱德华•美巴克教授以《气候传播与相关领域的关系》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以《中国气候传播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斯坦福大学伍兹环境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员苏珊娜•莫泽以《气候传播的历史、进程、挑战与未来发展》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在“气候传播: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观念、政策选择与行为”专场中,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经理王彬彬、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莱斯维茨教授、新加波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博士后加戈迪士•泰克(印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苏美玲、墨西哥国立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哈维尔•厄比纳•索里亚、BBC媒体行动研究经理谭•霍普斯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在“气候传播的策略”专场中,乔治梅森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赵晓泉以《定义有效信息:策略、发展与测试》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与政治科学助理教授埃里克•尼斯比特以《信息框架》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系主任詹姆斯•迪厄林教授以《意见领袖的作用》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最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荣誉院长、新华社原副社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顾问委员会委员马胜荣做了总结演讲。

 

10月13日,英文专场第二天,共分气候变化的传播者、气候变化的传播渠道、气候传播案例演讲(四场)六个专场。

 

在“气候变化的传播者”专场中,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桢,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执行主任凯利•瑞格、科罗拉多大学科学与科技政策中心助理教授麦斯威尔•博科夫分别围绕中国政府、NGO和大众媒体做了主题发言。

 

气候变化的传播渠道”专场由气候新闻网络成员、前BBC环境记者、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艾利克斯•科比主持。佩斯大学环境理解高级研究员安德鲁•拉夫金以《西方数字和社交媒体》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中国日报驻欧盟首席记者付敬以《社交媒体与气候传播》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人口媒体中心创始人、主席威廉•瑞尔森以《娱乐教育》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第一场《气候传播案例研究》由欧洲气候基金会能源战略中心主管汤姆•布鲁克斯主持。联合国基金会科学政策顾问凯利•克雷德以《传播气候科学的全球努力与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比利时欧洲学院门镜教授以《气候变化承诺:欧盟国家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与公众意识提升》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以《中国首个低碳日公众倡导》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第二场《气候传播案例研究》由乔治梅森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赵晓泉主持。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欧奥葛•斯莫诺娃以《关于气候变化的俄罗斯媒体研究》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中外对话》编辑以中国环境报道》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气候新闻网络成员、前BBC环境记者艾利克斯•科比以《气候新闻网络》为题做了主题发言;耶鲁气候变化与媒体论坛编辑巴德•沃德以《气候广播》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第三场“气候传播案例研究”由耶鲁气候传播项目助理主任丽萨•菲尔南德兹主持。加拿大卫生署安全环境理事会气候变化与健康办公室高级政策顾问彼得•贝里以《健康加拿大的气候变化和健康传播手法》为题做了主题发言;联合国环境署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以《如何播种气候变化知识的种子》为题做了主题发言;21世纪前沿创办人丹尼斯•帕姆林以《传播气候变化鼓励行动》为题做了主题发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传播与信息顾问安德烈•克尔罗拉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验分享》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第四场“气候传播案例研究”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主持。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司常务副司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怒云以《中国林业碳汇公众倡导》为题做了主题发言;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高级顾问杨富强以《NGO气候行动联盟C+案例介绍》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全级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殷永元以《中国气候变化适应与传播》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河南省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田桂荣以《中国公众行动个案分享》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会议最后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和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莱斯维茨教授分别做会议总结与展望。

 

会议主办方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表示,此次国际会议的目标是“搭建交流平台,聚合研究团队,凝聚学术共识,扩大世界影响”,使气候传播能够真正“形成气候”,进而使气候变化成为公众的重大关切,以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

 

郑保卫教授回顾了三天的会议议程,对民间环保人士田桂荣女士、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赵启正、迟福林、马胜荣三位专家表示了感谢。郑保卫教授表示,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这个问题已经不必再争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根本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媒体传播气候传播要把握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五大行为主体,其核心主体是公众。

 

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 莱斯维茨教授表示,希望大家利用本次会议作为一个开始,集思广益,考下一步的行动。安东尼教授表示,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我们逐步尝试摸索和学习,这也是这次会议给我们带来的重要信息,期待能够接下去这样的旅程。安东尼教授同时宣布,第二届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将于2014年在美国举行。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经理王彬彬担任两天会议的总主持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担任了分场主持。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扶贫与发展机构乐施会于2010年4月共同组建,自成立以来,先后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墨西哥的坎昆(COP16)、南非的德班(COP17)和卡塔尔的多哈(COP18),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举办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Rio+20),举办过多场国际性的气候传播边会。在国内,中国气候传播

项目中心实施了多项全国性的公众气候变化和低碳认知状况调查,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传播、普及、培训,获得了积极评价。

 

郑保卫教授介绍,此次会议结束后,项目中心会继续进行相应的公众推广工作,通过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真正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让社会与公众理解、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使气候传播渐成气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气候  气候词条  传播  传播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首届  首届词条  形成  形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