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州垃圾日产近1.4万吨。而垃圾分类之后,厨余达到50%,约7000吨。据了解,广州唯一的厨余垃圾处理地是大田山广州市生态循环园,而其每天处理的厨余量仅为100吨,只有总量的1/70。”
——数据来源于网络报纸和大田山的实地考察
“在香港每日丢弃约 3,000 公吨厨余,一年便累积 100 多万公吨,有 7 万辆双层巴士那么重。在亚洲发达地区中,香港的人均厨余制造量比韩国和台湾多出二至三成。”
——数据摘自香港地球之友网站
穗港两地厨余产生量大而处理量少的现实问题令人堪忧,但同时也不乏目光独到人士看到厨余领域的生机。
由香港地球之友和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联合发起的“平步青云讲坛”第二十一讲于2012年10月25日晚上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模拟法庭室举行,邀请了香港有机资源再生中心有限公司CEO倪汉顺先生与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总干事张立凡先生对话,就穗港两地厨余处理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并在现场给大学生们分享了倪先生的环保人生路。
亏就是赚,赚就是亏
“成功是两类人,一类是专业人士,像医生、律师。第二类人就是认清一个目标,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倪先生提到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身边的朋友,他认为你希望拥有肝胆相照朋友的前提就是要自己首先成为这类型的人,才可以凝聚这样的朋友。
吃亏不是亏,以善待人,给他人多一些机会,即使他犯过错但是他心中都有善需要引发出来,“我愿意吃亏,我的底线就是我的吃亏不要影响我的身家性命财产。我相信亏有时候等于赚,比如说今天我来这里分文不收,同时我还要花费金钱来广州,那我是不是很吃亏,但是我赚了,我赚了今天可以去大田山厨余处理场,今天又认识了在座的这么多给我正能量的人,因为我不怕吃亏。”
信任的来源很简单,就是正确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倪先生说,我们不会怀疑明天太阳会不会升起,今晚月亮会不会出来,“因为我们对它的信任是100%。为什么信任呢?其实就是它每天都会出现。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信任,只需要每天把正确的事情重复做,天天重复,自然给人信任感。”接着他还用了刘翔每天坚持跨栏的例子说明成功的来源同样是每天做重复的事情。说坚持二字容易,但却不容易做到。
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有现场朋友提出心态和能力谁先谁后的疑惑,张立凡先生提到永远都是心态走在前面,只有当你真正想去做好一件事,你才会主动去学习一项技能。倪先生则补充,很少人记住跨栏比赛的第二名,所以还要有永争第一的心态,“对于年轻人来说,青春和时间就是本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环保创业不简单,有冲劲还要学会搜集资料
“你有没有研究过种草莓肥料的氮磷钾怎么组成,有什么成分?我认同你的创意和冲劲,但是创意跟冲劲背后,要做好资料的搜集。据我所知,国内的餐厨垃圾回收是有困难的,收回来也是比较差的,而且处理的技术不成熟,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大家可以接受的价格,有没有潜在的客户,会消化多少吨,如果没有这个市场,或者说这个市场很大,我不反对你这个项目,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资料搜集。”对于现场一名关心厨余转化成肥料,并计划联系草莓种植地使用的同学,倪先生用一连串提问做出了回答和指引。
舌尖后产生的厨余该往何方?
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在讲坛开始前针对广州市大学校园厨余处理的问题也设计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共收到10所广州高校的16个饭堂的反馈,根据估算,每名教职工与学生每天约产生0.1千克的厨余。其中有一半饭堂的厨余中参杂了纸巾、一次性筷子等。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饭堂没有明显标示厨余收集桶的要求,大学生也不了解厨余的去向,所以将所有剩余物都一并丢弃到同一个桶里面。饭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去向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直接用作饲料喂养猪。没有一个饭堂选择生成沼气、制作成塑料。所以,我们认为,将来大学生从事厨余处理的创业空间很大。
过往因缺乏政策配套和技术支持,令不少原本可再利用之厨余亦被送往堆填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如今已有技术可以令废弃食物变身禽畜饲料、空气清新剂、貓沙,甚至做成可降解之塑料。在讲坛中,倪先生拿出由厨余生产出来的肥料、酵素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厨余创意产品自制小贴士
回收学童使用过的塑料饭盒,清洗干净后再添上用厨余制作的肥料、面包工厂回收的蛋壳来做疏水层、再放上豆芽苗和萝卜苗的种子,就可以自己种出一盆好吃的青菜。
用粗纤维的厨余(蔬菜、果皮等),十份水三份厨余一份糖的秘方,关键是第一个星期要坚持每天排气,并且耐心等待三个月,就可以制作出酵素,可用于清洁、空气清新除味等。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美食展现得美轮美奂,其实舌尖后产生的厨余也可以再生为宝。垃圾的处理依旧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当然,末端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更加应该重视源头减废,不浪费粮食、按量食用,这才是可持续的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