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生活在平等的社会。
在一些国家,同性恋者辛苦隐瞒,却仍然招来杀身之祸。
在很多地方,同志笼罩着他人歧视和自我否定的双重阴影。
恐同是无声却阴险的疾病,它让人盲目、狭隘、冷漠、残忍,它的侵袭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族群。
然而,同性之爱古今一贯、寰球有之,它和人类所有的真情实感一样,寻常而自然。
让我们拒绝偏见和敌意,共建对话与和谐。
让我们走出阴影,泰然地拥抱生活,真诚地面对彼此。
国际不再恐同日,关乎我们每个人。
什么是恐同(同性恋恐惧)?
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对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行为的恐惧和憎恨。和种族主义一样,恐同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人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持有仇恨、轻蔑、敌视和排斥,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貌和举止不符合男女传统性别角色的人。
为什么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 ?
当前,世界上仍有7个国家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另有80多个国家把同性恋视为犯罪。在绝大多数国家,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性少数人群被相关国际公约所承认的基本人权并未得到实际保障。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的设立,正是为了创造一个没有同性恋恐惧、也没有跨性别恐惧的世界,为了团结积极分子和热心民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实现性的自主。
为什么是5月17日?
选择5月17日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的这一天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同性恋非病理化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正式承认。
这一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界恐同的终结。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正在向国际认可迈进。
缘起
2003年,加拿大举行首次“全国不再恐同日”(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活动。
2005年,加拿大大学教授和社会活动家路易斯—乔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发起倡议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缩写为IDAHO),并创立了国际不再恐同日委员会(the IDAHO Committee),一个致力于发展这一主题日活动的国际协会。
2006年,“国际性少数人权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发布《蒙特利尔宣言》,号召世界各国将每年5月17日作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以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倾向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
目前,全球有5上百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响应这一主题日的号召,在每年5月17日开展为性少数社群争取合法权益的公众教育和社会倡导活动。
国际不再恐同日各地活动集锦
中国
2009年
北京:流动的彩虹——北京高校学生组自行车队,支持“国际不再恐同日”
南宁:无声的抗议——广西蕾丝联合社拉拉集体献血
2010年
北京:爱无差异,知可永恒 - 北京高校学生举办“国际不再恐同日”活动
北京:彩虹游园会
北京:酷儿文学论坛
北京:2010中国酷儿影像巡展再度起跑 —— 水晶吧
北京:反对歧视同性恋:法国文化中心电影放映+见面会
厦门:青年志愿者在行动——流动的彩虹&彩虹老虎抱抱
西安:高校在行动
广州:跨越疆界一起环游——5.23性别和谐倡导日活动纪实
广州:挛直一家亲
苏州:2010中国酷儿影像巡展——苏州站(女生单元)
南宁:高校巡游活动
同志你好
香港
2005年 首届香港IDAHO游行:化恐惧为关爱
2006年 第二届香港IDAHO游行:挺身而行,消除歧视
2007年 第三届香港IDAHO游行:立法要同步 教育有出路
2008年 第四届不再恐同日香港区集会:多元性别 不容歧视
2009年 第五届不再恐同日香港区集会:反歧视抗议
2010年 香港區跨宗教座談會、燭光晚會、高层对话
2011年 第7届国际不再恐同日香港区集会:与生俱来
勇之彰显(Courage Unfolds)纪录片全球联播
推行性别无障碍厕所 向平等机会委员会提交意见
世界各地
加拿大 2003-至今
日本 2007
印尼 2008
新加坡 2009
各地综合 2010
加入IDAHO,让我们一起行动!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行动参考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行动参考
同语 2011年5月2日发布
编译:Yannifer Lee
国际不再恐同日,是让更多人了解同志、了解恐同、并加入到反恐同行动中的良好契机。下面的行动参考按行动主体分类,但每类中所列参考并不仅限于该行动主体,而参与的方式也并不仅限于以下所列。我们编辑这个行动参考,只是希望关心同志运动的人士能够从中找到灵感,人人都能加入到反恐同的行动中。
同志小组
校园活动
与学生社团或者感兴趣的老师合作,在校园内组织以同志为主题的论坛、辩论、读书会、艺术展,或者影片放映。
与学生社团合作,在校园公告栏张贴国际不再恐同日海报,散发相关宣传资料。(见参考资料)
以学生为对象,组织一次以支持同志为主题的郊游,KTV或是热舞派对。
与校园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学生网站、网络论坛等)合作,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内容和意义,报道一次支持同志的校园活动,刊登一幅反歧视的新闻图片,或者介绍当地同志小组的活动和联系信息。
与学校性教育项目取得联系,争取在其中加入同志的介绍。有机会的情况下,小组人员可以到学校的性教育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同志和反恐同的话题。
与学校心理咨询项目取得联系,争取在其中明确针对同志的服务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校同志心理咨询提供支援。
社区活动
在小组活动的社区,张贴国际不再恐同日海报和散发相关宣传资料。(见参考资料)
在有社区活动中心的地方,尝试在国际不再恐同日为中心活动加入相关元素,如放映反恐同主题影片,或者发放相关宣传材料。
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小组可以以沙龙、聚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对同志和反恐同的讨论。
媒体倡导
在小组活动的网站、论坛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的资讯,发起关于同志和反恐同的讨论。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类似的讨论延伸到重要的门户网站论坛,如天涯、新浪等。
在网络上发现对同志含歧视的描述和言论,向网络管理员举报,并请求其删除。
向报纸、杂志投稿,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和小组的国际不再恐同日活动;向广播台、电视台发出联名信,建议他们制作与同志和反恐同相关的主题节目。
进图书馆
向公共图书馆荐购同志和反恐同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见参考资料)
有藏书的小组,可以和当地图书馆联系开展面向公众的同志图书、音像和文化展示。
个人
如果您自我认同是同志
在国际不再恐同日亮出彩虹色。比如:佩戴彩虹饰品,把电脑桌面、QQ、MSN等头像改成彩虹图片,打彩虹伞逛街,张贴海报,把带有彩虹色或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标记的小贴纸贴在门窗上,笔记本上,笔上,办公桌上,相框上等等。(浏览和下载国际不再恐同日宣传物品)
准备成熟的个人,可以选择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天向一位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出柜。
小贴士:出柜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注意技巧。
参考读物: 《向父母亮相——怎样正确处理并控制局面》
尚未做好出柜准备的个人,也可以透过对恐同言行表示反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制止朋友开关于同志的恶意玩笑。
如果您尚处于身份认同阶段,甚至在和自己内在的同性恋恐惧做挣扎,那么向自己“出柜”将是您迈出的勇敢的第一步。
参考读物: 《成为你自己——青年同性恋者释疑》
亮出彩虹色。(同上)
在国际不再恐同日向身边的同志朋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和接纳,如给他们写一封邮件,发一通短信等等。
不参与或者制止有恐同倾向的言行。
如有可能,参加一次同志小组主办的活动。
父母
有同志子女的父母,或者怀疑孩子可能是同志的父母,可以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天主动和孩子讨论对待同志的态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向孩子表示最基本的理解和希望多了解他们的意愿。
参考读物: 《当子女亮相时——父母如何善待同性恋子女》
和孩子分享关于同志的一个网站,一篇报道,或者一本图书。(见参考资料)
教导孩子不应该使用歧视同志的词汇,比如称同志为“变态”或者“不正常”。让孩子知道这样描述任何人,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教育工作者
向学生推介关于同志的资源:网站、书籍、音像资料等等。(见参考资料)
向学生介绍同志名人,在课堂上讨论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和学生分享近来媒体对同志的报道,讨论哪些是恐同的描述和言论,而哪些才是尊重他们的。
在课堂上播放普及同志知识和反恐同的宣传影片。
邀请当地的同志小组与学生讨论恐同与反恐同。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接纳同志的课堂,比如让性取向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的话题,制止恐同的行为和言论,劝导有恐同倾向的学生,鼓励对同志友好。
讨论恐同的社会影响,如同志因此所受到的暴力伤害,就业歧视,在结婚问题上受到的压力等等;引导学生思考消除恐同的途径,如以法律形式保障同志的权益,在日常交往中不对他们另眼相看等等。
媒体工作者
发表一篇深入探讨恐同、反恐同,或者同志生存状况的报道;制作一个相关主题的电视、电影纪录片;邀请相关人员走进演播室,讲述他们在恐同和反恐同方面的经历与看法。
在自己的媒体作品中,避免恐同的描述和言论。
雇主
看见身边的同志员工,在他们忍受恐同言行的时候给予帮助。
理解、接纳和支持自己的同志同事和下属,创造无歧视、和谐协作的工作氛围。
立法者
看见同志群体的存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照同志权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比如,在反就业歧视法中包含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在家庭暴力保护法中纳入同志伴侣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