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财富回报社会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工商传统。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体已经形成,亦到了考虑如何处置财富的天命之时。
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慈善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于2010年首次超越公募基金会,其中企业家创办的基金会也将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的生力军之一。作为最早下海吃螃蟹的企业家,他们开创的家族基金会也一样面临着敢为人先的全新挑战和机遇。
第一,中国家族基金会捐助支持的活动普遍比较广泛, 不过长期来受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资助取向主要集中在传统慈善领域,战略聚焦有待加强
据《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显示,教育、扶贫助困、安全救灾、医疗救助、公共服务、老年人、儿童等是“热点”,每家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平均在2个以上,只有不足20家基金会涉及文化、环境、青少年、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等。
究其原因: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之为国之命脉,而重大灾害、贫困病患则牵动众多国人的心——这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为企业家要求得到社会认可的心理搭建了良好平台,因而教育及扶贫救灾等应急和短期捐赠行为最能吸引到慈善资源。
而在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资助环境保护、支持社区进步等非传统领域,由于收效周期较长(如环保建设),无法短期内获得社会成果,则分化不太明显。这造成了中国家族基金会捐赠领域广泛而不均衡,战略聚焦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第二,目前在国内还存在着家族基金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混淆,即家族基金会的独立性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里对其利益相关者群体应付的责任。意即,企业除向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最大化外,还要兼顾提升员工满意度、尽力维护顾客和所在地居民的权益,并做到对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而家族基金会的使命和宗旨则远超过了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所背负的通过责任行为来巩固商业优势,开拓商业市场,规避法律风险的战略目标。家族基金会的理念与创始人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其对家族未来的发展、凝聚族群力量,传承人生精神的设想。
在许多企业及企业家设立的家族基金会中,基金会在资金上依赖于企业及企业家,在项目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配合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了企业公关部或社会责任部门的一部分。这些严重侵蚀着基金会的独立自主性,使不少家族基金会逐渐偏离了自身的宗旨。
第三,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国内家族基金会多由企业家个人偏好主导,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使得兴趣落地,形成稳定和长期的规划与制度
企业负责人作为家族基金会的资金捐赠者,通常身兼基金会董事长一职,主导基金会的运作。基金会成形后的捐赠方向和公益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的意见兴趣,尚未形成清晰的项目主线。战略规划和项目绩效评估机制的缺席,使得基金会倾向于应急和短期救济行为,容易忽视长远规划和机制建设。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家族慈善组织行政费用相对较低,基金会全职员工平均人数只有3人,反映了其专业化和机制建设不足。因此需要同政府、高校、NGO、媒体、咨询机构的通力合作,把专业管理思维和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双赢策划,走向专业化和加强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