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探讨】中小型NGO如何做公益传播

“邓飞可以复制么?”是常常令中小型NGO望而却步的问题。相对于基金会和爱心企业,中小型NGO以做项目为主,专注于项目申请和项目执行,这些机构的公益传播多以线下活动为主,展板、传单是主要的传播载体。而项目传播主要由基金会负责宣传,机构本身的品牌建设由于缺少经验、经费和专业人员,常常在传播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拿什么做传播

中小型NGO常常会问:我们不认识网络红人,也不知道怎么找媒体来报道,我们拿什么做传播?虽然微博上的大V、明星、网络红人这些关键意见领袖(KOL,key opinion leader)和各大媒体是公益传播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说中小型NGO就毫无传播优势可言。

公益传播有5个主要方面:项目设计、采集公益素材、物料设计/制作、传播渠道和社会化营销。

中小型NGO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传播素材。每一个中小型机构都能够从自己的项目中,挖掘出非常丰富的传播素材。在慈展会上,我发现诸如雷山妇女的苗绣、白兴大寨的民族服饰、酥油灯项目札嘎老师的藏文书法、深圳猫网的性感猫女都是非常优秀的传播元素。比如说这些刺绣是如何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她们制作的时候有什么困难,这些绣品在她们的婚丧嫁娶中具有怎样的意义等等生活细节片段,都是鲜活、感人的传播故事,分成几条140字的微博,或者用长微博,配上绣品图片发出来,传播效果那可是“杠杠滴”啊。

尤其是前线的项目执行人员,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受益人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社会问题,获得非常生动、感人的传播素材,为宣传项目、打造品牌和筹款打好基础。这是中小型NGO在公益传播上的最大优势,只要中小型NGO能够利用这些法宝,并借助有效的传播方法,就一定能做好自己的公益传播

如何提炼传播主题

寻找传播主题的首要工作,是将社会现象“问题化”,强化该公益项目所聚焦的社会问题,突显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品牌效应。

为什么项目设计要包含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无主题,不传播”,但凡成功的公益项目都有自己的传播主题,例如“免费午餐”和“大爱清尘”这两个项目之所以深入人心,名字起得好非常关键。寻找合适的传播主题,为公益项目起一个名字,是项目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传播主题,也是项目的核心任务。这样一来,传播项目就同时进行,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在做传播,互相推动,如滚雪球一般推动公益项目的执行力和社会影响力。

公益机构设计、开发一个公益项目,主要立足于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所要开展的项目就是为了缓解或消除这个社会问题。例如邓飞的免费午餐,关注的是贫困儿童在学校吃不上午饭的社会问题,最初这只是一个在穷乡僻壤习以为常的现象,尚未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邓飞的调研和微博直播,被搬上微博平台,呈现出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农村儿童的饮食健康隐患。在该问题曝光后不久,趁着公众担心孩子们吃不上饭的共情效应的高峰期,邓飞随即推出“免费午餐”项目,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公众对于“问题化”社会现象的关注,迅速转移到对“免费午餐”项目的关注上,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打造了“免费午餐”的高度社会关注。

社会问题的“问题化”,需要扎根于项目设计阶段的可行性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收集传播素材。如果邓飞不是首先去贵州的学校踩点、评估,并进行了微博直播,“孩子们吃不上饭”只是一个听来的消息,只有当体现社会问题的现场图片在微博上发布时,人们才认可这的确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问题的“问题化”,现场直播、或者图片报道是进行“问题化”的最好方法,能够让网友第一时间了解实际情况,增强社会问题的可信度,提升项目开展的紧迫性、重要性。

中小型NGO的从业人员长期扎根基层,立足前线,他们直接面对大量身处困境的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些基层公益人的日常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草根式可行性调研。在工作中搜集素材,发现问题,对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最初的项目方案。不论是在问题意识和项目设计的时效性上,一线的公益人,比远道而来的媒体公益人更具有时间和距离的优势。

考虑到微博传播的字数限制,传播主题,不宜过长,以免挤压核心内容。一般多以3-7字的短词作为项目名称,清晰、准确说明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属性,让人一目了然。选词上注意选择朗朗上口的词汇,例如“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大爱清尘”、“壹基金联合救灾”等,方便网友强化记忆,易于口耳相传,更可在微博营销中,以该主题作为#微博话题#进行转发,形成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传播阵型。

采集公益素材的两个阶段

公益素材的采集往往在2个不同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即前期调研、形成项目雏形的阶段。在调研中拍摄能够体现目标人群的生活细节的图片,为“问题化”社会现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做准备。同时,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这些素材,可以引起网友关注。这一阶段的素材不需要太过追求画面的完美,真实、可信是前期素材的重点。由于拍摄者也是调研工作的参与者,比如路途颠簸导致的画面模糊、不清晰,更能带给微博上的网友更真实的现场感,传播效果更强。

第二阶段属于物料制作阶段的素材采集。这一阶段主要是项目执行阶段,搜集图片和视频主要用来制作海报、展板和网络微电影等宣传物料,所以质量要求更高,需要专业的摄影师参与采集工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两个阶段的素材收集。例如救灾项目来得突然,不可能进行前期可行性调研,灾情评估、救灾方案制定、物资发放要在短短两三天内完成,这种情况下,最好救灾人员与专业摄影师一同进入灾区,用最优质的影响记录下最感人的救灾画面。既能保证微博发布的需要,也能保存珍贵镜头,为后期筹款工作的物料准备优质素材。

也可以两类素材同期采集,例如专业摄影师在进行物料素材采集时,前线工作人员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像素较低的图片,进行现场直播,增加项目执行的透明度和时效性。

谁来设计、制作物料

从一线项目点收集来的优质素材,不仅可以用于传播,也能够用于筹款。例如图片、视频可以用于装饰淘宝店铺,也可以用来设计衍生产品用于线上拍卖。

那么,中小型NGO去哪里寻找这些专业的摄影师和设计师呢?线上征集摄影志愿者是个不错的办法。征集媒体志愿者有几个不同的渠道:发微博,大声吆喝。通过发微博寻找、征集热心公益的专业摄影师,要求熟悉媒体圈的朋友转发,圈点专业摄影师。可以通过新浪“微公益”平台、爱盟公益等公益平台,发起征集摄影志愿者活动。从项目志愿者中寻找摄影爱好者。可以通过人人网等年轻人网络社区,寻找有摄影、视频制作的热心大学生参与工作。

线上吆喝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有些热衷公益的摄影师,却没有关注公益人或者没有被征集的微博@上,那么线下找熟人引荐、推荐公益媒体人,也是一种寻找专业摄影师和设计师的办法。

获得素材之后,物料的设计和制作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传播预算不足的NGO,可以考虑一些众包网站,例如猪八戒网(zhubajie.com)、三打哈(sandaha.com)等威客网站寻找Logo设计志愿者。

另外哇塞网(wowsai.com)有一个设计师栏目,公益机构可以尝试邀请这些设计师为公益项目设计logo、主视觉图、海报等等。

中小型NGO往往为了申请经费,除了项目申请书之外,往往要用PPT向资助方推介项目。新浪微博上张志老师(@秋叶语录)是PPT达人,经常通过微博传授PPT制作技巧。这是非常好的线上公开课,一线公益人可以通过微博学习PPT制作。另外新浪V盘也有很多精美的PPT图片素材,这些免费资源都是中小型NGO可利用的优质资源。

如果项目预算中有专门的传播经费,也可以与大型广告公司合作,例如瓷娃娃今年推出的地铁广告,就是邀请一家4A广告公司制作,视觉效果突出,给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小型  中小型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探讨  探讨词条  传播  传播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