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流动人口社区工作,面对了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家庭,虽然一直呼吁家长们要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尊重与爱,但看到的更多是家庭中的无奈与纠结。家长们忙于生计,一心想为孩子和家庭带来更多的物质保障,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于是大多数孩子们在近乎放养的状态下摸爬滚打,在城乡结合部或是老城区里摸索着这个世界,时间就这么溜走,孩子们也就这么长大了。
时间都去哪了?
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和新公民计划联合8个城市的10家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公益机构曾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 过90%的打工子女父母从来没有或者很少为自己的孩子讲故事。超过20%的孩子表示,其父母两人都不能经常陪伴他们。据重庆的公益机构绿叶义工在2011 年进行的“打工子弟社会融入项目需求调查”显示,打工子女家长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67.67%,有48.76%的家长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 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占25.62%。
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在组织打工子女的绘画活动时,住在北京北五环外东沙各庄村的小娟描绘了一幅家人围在餐桌旁的图画,画上还写着“我的爸妈是卖菜 的,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每次回来时,我和弟弟妹妹已经睡觉了,没有在一起吃饭的机会,所以我希望全家人能一起吃一次饭。”
在城市的流动人口,面对需要赡养的老人和子女,特别是多子女家庭,负担沉重,他们的经济状况致使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生存中。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会遇到有一些妈妈为了能照顾孩子,选择了一些离家较近、时间弹性较大的工作,如家政小时工等。当然这些妈妈的选择也与爸爸的工作收入有关,若是爸爸一人的工资难以承担家庭的开销,妈妈们也还是得选择工资相对较高的、高强度工作。但对于孩子的陪伴也非完全无时间,如有意愿,可以计划性地选择晚上或休息日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引导及陪伴。所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时间问题更多可归咎于流动儿童父母双方的意愿问题,而非绝对的时间缺失问题。
改变着的教育观念,不易变的教养方式
父母,“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它的箭迅捷远飞。” —— 纪伯伦
打工者中的父母,往往面临生存的压力、超长的工作时间和流动的居住环境,但他们的为“弓”之情,并不弱于任何其他的父母。然而自身教育理念的限制及自身成长意愿的匮乏,使得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自身教育理念的限制
亲身感受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流动儿童的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家长们普遍对教育的价值认识还普遍停留在考上大学或者出人头地过好日子,对于孩子人格、素养、情感、兴趣、习惯等方面关注不足,应试教育的体制也就这样影响着家庭教育。
流动家庭的家长最担心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殊不知在抱怨孩子不学习的同时,他们又往往会忽略自己是否为孩子打造了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 由于收入有限,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在选择租房的面积、子女的教育投入方面要精打细算,大部分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一些父母是开小商铺或小作坊的,往往就在父母的店铺或作坊内伴随机器或集市的喧嚣做作业。
北京的某个城边村,父母在自家店门口一边工作、一边陪着孩子写作业(欧子绮 摄)
其实很多家长也并不清楚陪伴孩子到底是什么,即使意识到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或是要呆在家里陪着孩子,但他们没有经常与孩子交流的习惯,也没有掌握好的沟通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们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爱,流动儿童比其他孩子在情感上没有那么丰富。
记得一名同事在为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上性健康教育课程时,问到孩子们:“你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同事反馈说,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如果放在我3岁的女儿身上,她能说出很多……
自身成长意愿的匮乏
家长自身的学习意愿也的确会影响孩子,自己没有认识到阅读和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性,自然也不知道哪里能为孩子获得这些资源,如何为孩子选书等等。
一部分家长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或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很是困惑,家庭整体也会出现焦虑和无助,但也会不自觉地使用打骂、讽刺、哄骗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一出现问题,唠叨,责骂是最平常,粗暴的打孩子也是普遍存在的,当孩子开始反抗之后,束手无策的家长又反而开始哄骗,进而放任、溺爱。而这些家长也往往早已将这种方法固化,认识不到这些对孩子的危害性。
父母们需要知道,理念重于方法,态度重于技巧。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 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大卫•埃尔凯特)。
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
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已经在社区中心学习了教育方法的妈妈们的一些担忧和无奈。一方面,长时间的体力工作会使家长身心疲惫,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很难做到情绪管理,有时也直接把气撒到了孩子身上。另一方面,爸爸的参与少甚至不参与也很普遍,这让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能完整,妈妈们也会因和爸爸们不能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经常吵架,产生更多的副作用。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少见,却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因素。有些爸爸打工在外不着家,让妈妈们一个人承担所有照顾家庭的责任,再加上一些不平等的性别观念或是多个孩子的养育,很多妈妈承受了很多辛酸和压力,继而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妈妈们还意识到自从有了孩子,自己或爸爸,都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减少了对另一半的关爱,夫妻关系不好,也直接影响了和孩子的相处。
结语: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工程,它牵动的是家庭内部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而流动人口家庭面对生存的压力,资源的匮乏,流动性的影响,自身与城市的冲突,传统与现代观念和方法的冲击和家庭内部的情感矛盾,亟需更多更多的支持与干预。从孩子教育与沟通,到情绪管理,再到夫妻关系,从学习观念到方法到陪伴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已经开始学习的父母们,我们或许可以为TA们的担忧感到高兴,只要意识改变了,让孩子感受到你们的爱,错误的方法也能弥补,不是吗?
(魏佳羽、王会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信息
曾守锤, &章兰根. (2008).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31-35.
杨卉. (2007).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豆瓣小站:楚门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