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黑色八月”谬判女人罪

在近期所谓“黑色八月”话题中,已经有人指出“女大学生频遭毒手”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悖于事实的传播现象。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显示,2011年中国刑事犯罪受害人的男女比例为65.7%:34.3%,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2013年全球凶杀问题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凶杀案受害者中男占78.1%,女占21.9%。所以真正有必要探讨的问题不是“女大学生为何频遭毒手”,而是“女大学生为何在媒体上频遭毒手”。

 

新浪网的一则报道引用性别专家荣维毅解释说:“这更能显示出性的刺激性。”这个解释非常有意思,它连上了另外两个有多项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的现象:第一,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被媒体描述为受害者;第二,媒体对女大学生做显著的消极描述,包括“性开放”和“受骗受害”。

 

女性刻画为受害者是歧视性别观的反映,男性强大而明智,女性柔弱而愚蠢。这是性别制度所须的配套逻辑:小女人须接受大男人的鄙视与保护。而且女人之受害也能激发男性的性欲想象,梨花带雨我见犹怜。被女性受害之美激发起阳刚之气的男性不会意识到自己与强奸犯异曲同工,都从可欺的女人身上找冲动。

 

大学生是一个不那么好欺负的新兴群体,高等教育增加了她们(在想象中)的性魅力:更有女人味——“女人味”是女人的一种阶级品质,从事体力劳动及深陷于父权家庭义务的低阶级女性没有知识、时间和金钱去修炼“女人味”,也提高了她们对两性关系的要价:从来都是A男配B女,吊丝勿扰女神。虽说高等教育也给了她们和男性职场竞争的入门资格,但男人们恐怕不会因此而感到多少威胁:公领域终究属于他同盟。令人焦虑的是女大学生作为天鹅肉的性对象一面:没那么容易染指。

 

吊丝的挫折感很大程度来自性欲,这群年轻而未能积累资本的男性苦于找不到女人。这是一个特定人群,但也是一种心态,可以属于所有惯于以贬低、收买、占有女性的模式建立两性关系的男人,他们需要联手阻击女性的上升和不受控制,并以双重标准的性道德将女性判囚于可欲的淫贱之中,即须以自己的羞耻来承接男性的垂青。

 

我不想分析如“中国反色情网”的成员那样的女性对拥有和敢于张扬运用性魅力的年轻女性的衔恨,但不否认有一种女性的保守暨失败心态和上述男性心态很可合作,都以带着道德眼镜的黄色眼光看待女大学生

 

在更背景处,有妒忌和恐惧各种自由活跃的世故生存学:乌龟不动活千年,和陌生人搭讪活该受骗,见网友没好事。这种生存学供养着一枚绝对灵验的上帝,永远能挑选出典型案例来证明自己果然高明。

 

大众媒体永远不会悖离主流价值,新闻检查捏熄专业主义,本来靠在政府与大众之间穿针引线维持的社会警示功能及相应的精英感,只剩下对大众警示及教化这一个面向,不敢忧国,只能忧民,这时候,能做“合法的黄色新闻”就已经够争气了——这个自造词所指的是那些满含关怀与焦急的煽情报道,诸如为贫困的好人求捐款求赞美,寻找和责备女大学生。在被贪官落马、明星吸毒、郭美美卖淫等等权威发布刷得晕头转向之余,这就是最自主及最有尊严的媒体议程了。

 

所以这是一场由媒体投喂,正中各种坏到心怀叵测,好到自以为是的道德家之下怀的,对女大学生之死的过度消费。我将@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 推为这群道德家的代表,虽然N多账号都在以花里胡哨的形式包装幼儿园级的“女性安全贴士”,但在这个账号最奇:以公然不作为的姿态宣示权力感。@人民网则等而下之,直接说出“让男朋友接送——首先你得有”这种猥琐的直白:对,女大学生的性是怀璧之罪,为了活命,只能削价处理,赶紧找个能买单的人,由他好好监控起来。——吊丝终于等来了暴力恐怖打开的机会?

 

所以对女大学生受害的夸张忧虑和告诫,是一种道貌岸然的、一厢情愿的,传播中的SM,想象着女生在黑暗中哀惋求告,从性魅力的高处跌落下来被践踏的剧情,即是“性的刺激性”不可告人的来源:一种得意的男性恶。赝品父爱分子和护花使者们借这几个案例发布对整个群体的占有宣言:非礼勿动,怕黑车司机,就只能投奔我们的怀抱,别再以为还有其他更自由及高攀的选择。

 

这不是说不应该报道和讨论对妇女的暴力,对妇女的暴力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是如何报道和讨论,真正的目的及作用是什么。在这组报道潮中我没有看到从女大学生女性角度做的文章,怕与不怕的经验以及因这些经验而建构的性别人格的脉络被忽视,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被责备,需求被代言,甚至当说出“不想受以保护之名的限制”,还要再一重被责备以“不识好歹”,此种以“关爱”塞口的强行是反权利的。

 

女人没有安全感是事实,但是渲染恐怖、将恐怖渗透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剥夺安全感, 和不予理解和支持地检查受害者的过错,一样是为暴力开辟文化的合法空间。

 

《2013年全球凶杀问题报告》显示,从世界范围看,大部分女性凶杀案受害者死于相识者而不是陌生人之手,其中被伴侣和家人所杀的占47%。《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显示,在其调查地女性受强奸风险更多来自伴侣而不是非伴侣,而非伴侣强奸中最有风险的是前夫/前男友和男性邻居。即家庭、亲密关系、熟人社会对女性的生命与性安全的威胁比陌生人世界大。这和传播所绘制的安全路线是相反的:可没有“不要和亲人说话”的警告。

 

这也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女性所遭遇的陌生人犯罪,而是说,比例不占多的陌生人犯罪已经借助假惺惺的暴力文化超额发挥其迫害功能:通过惩戒“外面的世界很危险”,逼使女性退缩回私领域,而“温暖港湾”中的暴力更不被处理。

 

女人在进步,更独立和自主,因社会配不上她们的进步而付出代价,在这个意义上,不能将几位女大学生的不幸仅视为偶然,而“黑色八月”之涂抹,暗含着对女性进步的警告与谈判:别走得太远,别太大胆张扬。但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愤怒要求停止这种谈判了:可欲既不是罪也不是安全交换条件。这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意愿开启另一种谈判的前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黑色八月”谬判女人罪  八月  八月词条  黑色  黑色词条  女人  女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