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来自基金会的TA】郑浩平:公益之路

编者的话 做公益,需要从业者全身心地投入,很难说是公益改变了生命,还是生命改变了公益。浩平的公益之路,就是一曲公益与生命的共舞之歌:从兴之所至,奏鸣公益;到曲至半程,反思公益与人生;再到一曲暂歇,重新踏上征程。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反复经历从懵懂无知到困惑求解再到破茧成蝶的历程,不论你在哪个阶段,浩平的心声,想来都能引起你的共鸣。

 

兴之所至

       几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没有什么人生规划,也没有远大目标。小时候家里穷,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和白眼,所以大学生活对我来说除了学习,就是各种兼职赚钱。而兼职的生活更让我深深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大三暑假那年,在打完暑期工的那段日子,我无意中随高中好友参加了家乡的暑期义教活动,让我感受到生命中从来没有过的惊喜和感动:来自团队里同伴间的鼓励,来自孩子们由心而发的一句“谢谢老师”,来自领导手上沉甸甸的“优秀志愿者”证,还有来自自己心中从来都没有过的满足感。这份满足感似乎让我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找到了“松一口气”的途径。

       从此,除了兼顾学习、兼职之外,我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是参加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结交不同的志愿者朋友。而我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不太一样,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快乐了,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社会并不是只有残酷的一面,其实它还是很美好的,关键你有没有停下来细细感受。

       我大学修的专业是中国版画,作为一名艺术生,我曾期待过毕业后来一段自由奔放的“流浪”,远离烦嚣,过洒脱的生活,获取我们所追求的创作灵感。当然,我首先得有盘缠,那时候想着随便找份工作做个一年半载,赚够了,就出发吧。

       而这时候,从朋友口中,我得知某个基金会在佛山设立了办事处,正在招募活动策划。那时候的我只想到这可能是一份既能赚钱,又能帮助人,关键还能让我越来越快乐的工作,于是我想都没想就投了简历,即使这份工作跟我的专业基本毫无关系。或许是幸运,我在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这份工作。这是我毕业到现在,唯一面试过的一份工作。

 

初入百川

       刚进百川慈善基金会的时候,我还不了解中国公益的状况,分不清基金会和NGO有什么不同,不知道社工又是什么。新工作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很有挑战,我每个月都忙于应付领导交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策划任务,达成她所要求的活动目标。那时候,百川在佛山南海地区资助的家庭数只有五六十个,受助家庭大多是因为父母谋生职业技能缺乏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在教育儿女上经常“犯错”。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受助学生普遍出现自卑、不愿意表达自己、自我保护意识过于薄弱、在家庭中得到的认同不足、缺乏可倾诉的朋友等成长问题;而受助家庭中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失陪”(家长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现象明显。

       而我的工作主要是做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及策划执行受助学生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游戏互动、户外体验、在社区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的心理支援,为受助家庭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大家学会互相体谅。

       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活动接近两百场,我几乎每天都需要加班。后来,我组建了志愿者团队,招募主要来自佛山地区的大学生,集中培训后,对志愿者进行分工委派不同的任务。在志愿者的有力帮助下,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变得更多样化。

 

始思公益

       那个时候,身边的很多朋友同学都不能理解我所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调侃我:“什么时候也给我派点钱?”“又去哪里扶贫了,什么时候也来看看我们水深火热的山区人民?”在他们眼中,仿佛我所做的就是不断地派钱、派钱,跟他们所追求的赚取最大利益背道而驰。  

       是的,我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最初的兴头过去之后,我开始深思,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我?催使着我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精益求精?我努力回忆每一个细节,尝试寻找答案。

       我的领导,一位身家丰厚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之余,在基金会的大小事务上亲力亲为:每次在活动现场都会微笑迎人;会弯下腰来跟孩子们交流,鼓励他们奋发读书;会随我们的志愿者一起去家访;触动的时候,会拍拍家长的肩膀,给他力量,并鼓励他心存希望。她在言传身教告诫着我,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务实,公益更是!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我变得越来越重视每一场活动的细节和成效,会主动钻研学习,拜访行业前辈,领导也不断在工作上给予我新的挑战和尝试,我变得大家口中所称的“越来越能干”。而后来,我发现,给予我最大驱动力的并不仅仅是领导的感染力和自己的成长喜悦,而是每一幕让我热泪盈眶的画面:被迫辍学的孩子重回到学校;收到助学金的父母兴奋地向我们诉说孩子期末考的优秀成绩单;原本内向沉默的孩子在舞台上自信地高歌;从没拍过全家福的一家在收到我们礼物后眼睛闪着光。

       是的,这些来自受助者的快乐与成长,变成我最大的工作动力。或许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金钱才能驱使人努力勤奋。

       当然,任何一个公益机构起步,都常受到质疑和不理解。正如我的成长一样,贫穷会让人们对社会存在深深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我们开展服务的初期,经常不被受助者理解,说我们是骗子,说天下不会掉下馅饼,我们甚至还会遇上欺骗资助款的现象。

       记忆犹新的是,在执行入职后第一场暑期活动的时候,我电话邀请一位孩子参加暑期活动,家长打断了我,并质问我,意思是我说一大堆都是为了后面欺骗他,天下哪有人会派钱,都是有目的的——他是不会相信,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的……说完之后,这位家长没有给予我回应的机会,就挂线了。这一经历,让我和我的同事及志愿者们的心情都变得沉重下来。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质疑和不理解而停下步伐,而是把“自己”变得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完善助学流程,与学校、社区建立关系,建立官网,公开财务信息,招募志愿者,增设社会监督渠道,把原本零散的规则变得更加制度化和具体化。在逐渐完善的机制下,志愿者人数、社会捐赠款、受助家庭等数字都在不断增长。

       两年过去了,百川的团队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13人,项目也从零散的活动变得更有渐进性和规模。而我似乎也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慢慢变得“有思想了”,对公益领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见解。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家庭,还有我那段说走就走的“流浪”。

 

再思人生

       行内人都清楚,公益行业的薪资不高,对于像我这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其他收入来源的人来说,仅靠这份收入,无法改善我的家庭环境,生活还是挺艰难的。而我认为,公益是一项必要的社会工程,这项工程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人生也如是。

       我想我需要寻求其他出路了,或许我应该跟其他朋友同学一样去做高收入的工种,诸如销售。我希望把自己的生活也过好。我开始谋划着辞职,为了让未来顶替我的人能顺利跟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把百川现有的品牌活动工作转化为项目系统管理模式——而这个过程,对于原本是学艺术的我来说,真的太有挑战性了!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来自督导、同行、同事的很多帮助。

       顺利完成之后,当我正想跟领导提出辞职的时候,我的领导却对我委以重任,让我担任百川的总干事。我当时心情复杂,向领导提出了很多内心想法和忧虑。她理解我当时的心情,也说出了交棒给我的理由。我开始明白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成长的一次考验。而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她也深知一个男性在这个社会中面临的压力。随后,为了保证办公室人员的稳定性,基金会提升了人员整体的薪资水平。

       这个时候,我的家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鼓励我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支持我留下来,用家人的话来说就是:百川让我变得越来越好了!其实,人活着只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后来,我发现,并不只是百川让我变得越来越好,而是公益让我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能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我还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留下来,并把百川的成长作为短期的事业目标。我为自己和百川都制定了相应的阶段目标,并开始制定不同的工作计划:制作百川故事录,帮助外界更好地认识百川在做什么;拓宽助学渠道,提高社会捐赠额度;提升团队能力,让百川更快发展等。

 

蜕变成长

       可是,从一线项目官员到基金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我感到非常吃力。计划推进得异常缓慢,我也深有挫败感。团队管理成为我当时的第一个大难关,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来调整心态,增加团队对外学习活动,外聘香港督导,引导同事理解机构的困境,尝试与团队共同商议接下来的目标与计划,建立团队统一的价值目标。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百川的微信开始定期发布许多挖掘到的机构故事;助学审核小组也更为完善;募捐渠道和额度不断增加,筹资能力获得提升。而在我个人转化角色的过程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机构治理,制定发展计划,与同事探讨执行策略,下班之后也会不由自主地为着百川思考着……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仿佛为我带来了一场蜕变,让我一夜间长大了。

       助学让百川走进过不少贫困家庭,那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而过的窘迫,人生面临困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最艰难的时期,陪着他们一同成长。因为我们相信,积极的公益行动,能帮助每一个孩子蜕变成长,只要我们不放弃,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放弃自己。

       而现实是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让我们的力量显得那么的单薄,因此除了尽力做好自己之外,我们更应该为他们发声,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鼓励更多有心人加入我们,与我们一起携手建立互助互爱的社会。正如德兰修女所说的:你今天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们忘记,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你把你最好的都给了这个世界,可能还是远远不够,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给这个世界。

 

作者介绍:郑浩平,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热爱艺术。现任百川慈善基金会总干事,从事公益事业五年,希望以品牌化的方式让公益聚合社会力量,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栏目介绍】作为行业资源汇聚之地,基金会总是能吸引更多目光,然而过往基金会发出的声音大多来自深孚众望的公益大佬与意见领袖,中基层项目官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2015年,在第七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支持下,中国发展简报设计执行了“倾听一线的声音-—项目官员眼中的基金会与行业”项目,通过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的公益观察或个人故事,展示他/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由此呈现项目官员如何成长、基金会如何运作、又如何对社会议题和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版权归上述项目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ffice@cdb.org.cn,并请保留本段版权声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浩  郑浩词条  之路  之路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来自  来自词条